开阔视野拓思路 策马扬鞭谋跨越
全力开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新局面
——天水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学习考察侧记
㈢
![](/Files249/BeyondPic/2016-4/27/1604271644458996d84c9d6ec9.jpg)
4月22日,天水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学习考察组走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学习考察。
清晨,一缕阳光照射而来,满城绿意扑面而就,仿佛顿时拂去周身疲惫,令人精神抖擞。一天的考察行程,就在这绿意融融中开始……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中国大陆综合竞争力前15强城市,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续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被授予“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雅戈尔集团等,围绕示范城市创建、质量发展工作等,与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质量引领、内涵发展”理念, 以打造“质优宁波”(“质优宁优”的核心是质量“双优”,即质量优先、质量优异)为发展目标,把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动力,着力在健全完善“四大机制”、改革创新“四大举措”、突出抓好“五大工程”上下功夫,有效建立“质优宁波”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质量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2013年12月,被命名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健全完善“四大机制”,形成大质量工作格局。宁波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坚持把质量强市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突出注重创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逐步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创建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市、县两级政府都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组织机构,质量工作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开展质量强市(县、镇、企)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健全定期议事机制。市政府专门建立议质制度,适时听取、研究质量工作重大事项和政策措施;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建立全体会议制度、联络员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推进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三是完善质量共治联动机制。凡是涉及质量安全、重大质量问题整治以及重点产业质量提升等重大事项,均由市政府牵头,实行部门联动、区域联动、行业联动、政企联动,基本形成了政府、部门、行业、社会、企业、市民对质量共建共治、共管共防工作机制。四是实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开展质量工作考核,对质量安全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
——改革创新“四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深入实施改革、创新与质量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质优宁波”建设,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质量工作成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2015年,宁波市GDP达8011.5亿元同比增长8.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5.8%和30.6%。一是在城市总体发展理念上,不断突出质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地位,把质量强市建设的领域,在原来突出抓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到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发展质量和政府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质量强市2.0版――“质优宁波”建设。二是在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上,坚持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大力推进“腾笼换鸟”、“电商换市”,深入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宁波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三是在提升社会治理质量水平上,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全面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监管,大幅度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不断提高民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在政府服务质量上,坚持市场为主体、政府优服务,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和“五证合一”,发出全国第一张“先证后核”的生产许可证,实现了行政审批的提速减负增效。
——突出抓好“五大工程”,助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一是抓质量基础工程。加强质量技术支撑、质量信用、质量评价等体系建设,市政府出台《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等,整合企业监管信息和信用信息,建立覆盖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信用宁波”信息系统,信用记录数达5932万条,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共享。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政策引导和措施创新,投入100万元率先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城乡、生态发展和政府服务五大领域质量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开展首次测评、完成首份报告,为“宁波制造―2025”质量评估打下基础。二是抓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和管理战略,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动员部署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等,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制度、设立“出口质量奖”, 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推行企业质量奖、首席质量官等“一奖八制度”,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同时,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施企业卓绩效管理模式免费培训、免费诊断、免费导入和自行导入补助“三免一补”政策。三是抓质量安全工程。强化质量安全“底线思维”,坚持把健全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作为保障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把质量安全摆在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模式,通过建立168个社区工商工作室、消费维权联络站、质量调解点等基层质量维权网络,组建以质量维权专家团、维权义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质量维权队伍, 设立质量伤害司法鉴定机构,推行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制度,采取行业规范、风险排查、信用监管、专项治理等措施, 切实解决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质量问题,为消费维权提供司法救济,进一步提升保安全的能力水平, 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网格化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分级监管、风险监管等)和质量安全制度体系(一岗双职制度、风险分析通报制度、一票否决制度、应急处置制度等)。四是抓质量惠民工程。质量建设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民生,让市民能感知,能共享。宁波市紧紧围绕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关切,每年推出“十大”惠民实事,不断释放质量建设“红利”。不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交通、医疗、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实施智慧管理, 积极打造全天候、全方位的81890社会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累计为市民解决求助事项900多万件,市民从其网站获取服务信息量达5500多万人次,人民群众满意度达100%,切实解决市民“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办事难”等问题。市民对质量满意度达到82.5%。五是抓质量文化工程。坚持把质量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体系,组织质量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传播先进的质量知识,宣扬以质取胜理念,开展质量安全教育。目前,宁波市已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26个。同时,不断强化经费保障,投入100万元,在机场、车站、公交车身、交通要道等各类城市广告设施上,投放大量公益广告,广泛宣传“诚信、责任、创新、卓越”城市质量精神, 把打造“质优宁波”的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六天的考察学习,考察组看项目、找差距,问经验、取真经,说体会、话感受,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又有心灵上的震撼,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展框,一处处实景,犹如一面面镜子,让考察组成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感到的是差距和压力,收获的是信心和干劲,深受触动、倍受启发。
开阔视野拓思路,策马扬鞭谋跨越。我们坚信,通过学习考察,认真汲取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立足天水实际,确立质量引领发展的先进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在更新起点、更高层次全力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统筹推动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竞争力,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名城、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