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 天水大有可为
——访天水市工信委主任王祥林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产业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已渐成风起云涌之势。而中西部地区也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当地新型工业和城镇化的重点工作来抓。我市作为甘肃省东大门和全省第二大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那些优势?采取了那些措施?取得了那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市工信委主任王祥林。
记 者:王主任,首先请您谈一下我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有那些比较优势?
王祥林:从区域综合情况来看,我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一是各项政策优势明显。当前,我市不仅面临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扶贫攻坚、甘肃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还有国家和省上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独特政策。二是区位发展优势突出。随着天水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为引进工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承接项目基础较好。目前,全市以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平台初步形成。加之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天水市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和《天水市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四是传统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新型能源为主的“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以果品、畜牧、蔬菜为主的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具有了一定规模。以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五是人力资源优势突出。我市作为甘肃省人口第一大市,全市现有高、中职技术教育院校和非学历技能培训机构众多,常年转移劳动力60多万人。同时,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这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 者:据您所知,近年来,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取得了那些成效?
王祥林: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中西部地区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也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我市来看,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自身政策、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省十二次党代会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始终坚持的“八个发展取向”之一的主要措施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市承接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编制了《天水市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制定下发了《天水市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重点产业、主要载体、工作任务、保障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与部分央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签订了一大批项目合作协议。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兰洽会、西洽会、西交会、西博会等平台,积极开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合作交流,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市,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 者:请您谈谈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下一步还将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
王祥林: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按照《天水市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税收共享等多种形式,组织到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同时,通过西洽会、兰洽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积极承接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
二是狠抓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结合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实际需要,搞好开发区规划衔接,着力优化园区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明确园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园区承载功能,创新园区建管机制,把园区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是不断优化承接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天水百平方公里工业长廊布局,优先承接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食品加工、医药产业、建筑材料、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
四是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按照全省“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资源优势谋划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做优园区平台吸引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项目,完善激励机制落实项目,确保新建的规模大、在建的建得快、续建的跟得上,形成“谋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热潮。抓好近两年已签约合作项目的落地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接,重点推进与央企合作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及早落地实施。认真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链项目,做好项目储备。
五是加快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切实做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各项工作,积极整合区域内工业资源,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六是加强与中外大企业合作。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转让、债券融资、改制上市等方式,大规模、全方位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央企之间的合作,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七是精心开展对外宣传推介。精心组织策划,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对我市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产业基础、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工业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对外宣传推介,以优质的发展环境吸引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