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关不住
——天水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黑屋子、泥台子”消失了,漂亮安全的校舍拔地而起;“上完初中、出外打工”改变了,“外出打工、先上职中”成为孩子们的选择;高考“独木桥”拓宽了,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广大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发展成果。

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薄弱学校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差距,从2006年春季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政策,每年约有59万名学生受惠,免收资金达3700万元;2008年秋季开始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告别了上学交费的历史。“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0222万元;贫困家庭学生寄宿及生活补助费 9660万元。“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每年都有3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德育工作“六大育人工程”,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开展学校综合督导,全面评估、指导学校加强管理,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全市高考二本上线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比增幅逐年提高,共为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9817名。高中和初中会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加强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全面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工作,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功举办了天水市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雅言经典诵读和国学道德经典诵读以及“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艺术才能的平台。2010年,天水市教育局被教育部授予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重视学校卫生工作,认真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确保了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010年,天水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国首批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试验区首批试验市之一。争取到国家和省、市配套资金共5.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2245.6万元,省级投资5280.7万元,市级配套5280.7万元。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学校体育设施,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教育教学研究迈出可喜一步,“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完成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多项,有68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有36项被评为优秀科研成果。

“输血”不如“造血”,要想使天水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必须使天水的高校和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中招招生改革,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实施完全中学初、高中分离,公办高中剥离高考补习班,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壮大和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及时调整高中阶段招生政策,鼓励高中学校突出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积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普通高中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的转变,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达到了11.56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66万人,递增了3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71%,比2005年提高了12.4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3.8%,比2005年提高了17.37个百分点。职普招生比达到4.6:5.4,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了7.54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1.16万人。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抢抓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工作大局,各类教育事业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将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