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 中共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
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深入企业调研。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深入基层和干部一起研究工作。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机遇,面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8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7.05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4.2%;财政支出120.6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年均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3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年均增长3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3元,是“十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3%;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6%和7‰以内。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2亿元的星火机床工业园、投资36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全面启动,大唐甘谷电厂建成投产,引进了中材水泥、娃哈哈天水生产基地、华能天水热电联产、西电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酒钢西部重工制管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启动了“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新建城郊南山花牛苹果、威龙集团有机水果、渭河河谷川道设施蔬菜、张川和清水肉牛养殖等一批产业基地,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末,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109.1万吨;全市果品面积289.58万亩、蔬菜面积100.88万亩、畜禽饲养总量1787.7万头(只),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6.6%、63.6%、76.4%。深入实施“旅游产业三年翻番和品质提升计划”,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商贸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444.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14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04倍、3.2倍;新建、改扩建市场110处,完成投资6.27亿元。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实施了藉河风情线景观工程、火车站广场改造、北山治理、藉河南路、瀛池大桥、马跑泉大道等一大批城建项目,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功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稳步推进,先后有29个镇被列为省、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了农村能源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大批农业重点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快交通道路建设,天水机场开通民航,宝天、天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平铁路、宝天高速公路过境段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正在建设,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一万公里,乡镇全部实现了通四级以上公路。
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坚持把5·12地震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开展市级领导联系受灾重点村、省市属单位和驻市部队帮建受灾重点村活动,统筹推进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和教育、卫生、交通等1287个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成,总投资达62亿元,其中维修加固农村受灾住房33692户、重建75858户。同时,作为5·12地震和去年洪涝灾害的重灾区,我们一方面全力抓好生产自救,另一方面积极承担向陇南和舟曲转运救灾物资的重任,得到了中央和省上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开发利用成效显著,累计流转土地20.14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完成确权到户面积287.6万亩。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全市纳入改制的463户市属企业已完成改制460户,改制面达到99.4%。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组团参加兰洽会、西交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花牛苹果节、果品博览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47个,到位资金166.2亿元。关中—天水经济区启动建设,我市与关中地区城市签订了22项合作协议,初步建立了区域发展长效合作机制。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巩固扩大,涉及我市的26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区别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围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社保等实际问题,每年为群众办一些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的实事。“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64万、10.16万,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186万平方米,农村享受低保人数达到25.24万,农村贫困面较“十五”末下降了6.27个百分点。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加大中小学校舍改造力度,“十一五”期间教育项目完成投资12.96亿元;文化宣传、文艺创作、文物保护成绩显著,创作了《麦积圣歌》等文艺精品,实现了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合率由“十五”末的70%提高到95.47%;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参与全国、全省体育竞赛,新建了一批体育设施。狠抓“平安天水”建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信访工作连续六年全省考核第一。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五普法”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发展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历史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全力实施省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我市的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力争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较前位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每年都有新变化,每年都上新台阶。具体讲,就是要力争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和全省平均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内,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
1.加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按照“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9亿元,年均增长18%。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县区工业园。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实施好西电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娃哈哈天水生产基地、酒钢西部重工制管基地、华能天水热电联产等项目,积极争取中航天水飞机工业公司大运输机部件等项目落户天水。加快天水科技企业孵化大厦建设,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2.加快“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为龙头,抓好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天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把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果园面积达到350万亩,蔬菜面积106万亩,畜禽饲养总量2750万头只。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逐步缩小农村贫困面,力争“十二五”末使农村贫困面缩小到8%。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做大“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年输转劳务人员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0亿元。
3.加快“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不断壮大商贸旅游业。按照建设全省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围绕“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深入开展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加快实施沿宝天高速百里生态风情旅游线规划,抓好大地湾、卦台山的保护和建设,规划建设街子文化旅游产业园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水平,整合做大现有农家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镇,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实现新突破。到“十二五”末,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5%。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加快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和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改造升级秦州瀛池和麦积东部果蔬、秦安小商品、武山洛门蔬菜、甘谷冀城百货、张家川龙山皮毛等大型批发市场,提高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的辐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