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推动陇东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甘肃发展高层论坛(第三期)主要论点摘录

6月3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天水市委、天水市政府、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社、省广电总台、省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省委讲师团共同主办的以“落实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我省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甘肃发展高层论坛(第三期)在兰州市宁卧庄宾馆举行。论坛重点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精神积极展开讨论,发表观点,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充分认识关中-天水经济区对甘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范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观点】首先,要明确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地位:经济区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祖国的心脏地带,西部的核心枢纽,两个西三角的连接点与过渡带,甘肃的东大门,东翼的增长极,一核外围、一轴西点、三辐两挑。从国家层面看有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构建合作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利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甘肃自身看也有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培育甘肃新的增长极;有利于加快重大联动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开放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提升陇东南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落实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规划》实施的关键,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
115战略定位——一枢纽一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陇东南立体交通网的核心)、区域物流中心(陇东南区域物流业的龙头),“5”是指先进制造、能源化工、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和有色冶金工业五大基地。打造文化旅游大市,将天水纳入西安西线大旅游圈与延伸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与精品线路,彰显天水在华夏文明发源地中的特殊地位。

【现场互动】现场嘉宾:天水在融入大关中之后,如何带动陇东南的发展?
范鹏:陇东南是一个整体,平凉、庆阳、陇南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未来西部的振兴中,都有巨大发展潜力,比如庆阳的煤炭石油基地。天水作为陇东南核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平凉、庆阳作为石油化工基地,传统能源基地,对天水也有辐射带动作用,这个作用是互相的。谁带谁,谁推谁,不能绝对地说。多元互补,明确地位目标,整体推进,看到自己的长处,互相拉一把,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媒体点评】陈宗立(光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关中和天水是一个伙伴关系,是一个合作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相对于关中地区,天水在经济区中的定位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互辐射作用。天水作为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可以想见的是作为丝绸之路上重镇的西安、天水等市,借渭河这条纽带联系起来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国家赋予了拉起西北“龙头”的重任。

加强陕甘经济合作 共筑关天战略高地
张宝通(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主要观点】陕甘两省共同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并带动西北地区走向世界。
共同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通过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共同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打造若干个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共同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和畜牧业倍增工程,推进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成为全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共同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把西安打造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展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共同建设“一核、一轴、三辐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加快修建西安经宝鸡至兰州的高速铁路,打通西安至平凉、庆阳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贯通西安经汉中至陇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一核”即西安的心脏作用。

【现场互动】现场嘉宾:《规划》为陕甘合作搭建了平台,陕西在合作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张宝通:天水具有历史文化优势,与宝鸡、西安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天水是装备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与陕西关中地区优势互补,将提升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在全国的地位。
【媒体点评】朱世强(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天水和关中在经济上的联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了。关中、天水一带从“一五、三五、五五”时期就一直是国家重点部署的军工企业“三线”要地。进入“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意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正好与天水近几年来谋求装备制造业崛起不谋而合。陕甘两地不谋而合的是产业的互补性,经济区的成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两地的产业互补和对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配套。

抢抓机遇 打造陇原经济排头兵
高新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观点】《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天水的支持领域,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天水发展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等。
伴随高密度、宽口径的政策支持而来的,必然是国家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受中央政策影响,社会对天水经济发展的预期也在转好,大量民间投资也将蜂拥而至。虽说整个甘肃都沐浴在国家政策支持的阳光之中,但显然,国家对天水更加厚爱。由此,借助于这样一个机遇,将天水打造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有条件,也有需要。第一,成为甘肃对内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关中地区与天水地区、乃至甘肃省进行密切合作,在这过程中,天水应该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探索区域合作模式,从而为甘肃与周边省区加强合作提供借鉴。第二,成为甘肃创新体系构建的排头兵。天水与关中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成功合作也可以为甘肃带来启示。第三,成为甘肃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排头兵。天水与关中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双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为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经验,探索出更高效的路子。
【现场互动】现场嘉宾:天水和关中分属两个省份,天水只是比较小的一块,在整个规划,天水应该如何定位,有没有什么体制上的障碍,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真正融入区划当中?
高新才:有两个视角必须清楚,第一,国家功能区规划是分级分层的,国家规划是跨省一级的,所以搞了一个最大承载力和发展力的大区域,能沾上边的就是天水。第二,我不认为大和小有什么不同,不见得小就不好,在于怎么样发展,经济区是一个平台,更多的不在于我有什么,更多是市场上所有资源我都可以利用。
【媒体点评】李琛奇(经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国务院发布实施的《规划》,以及随后批复、发布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若干意见》等少有的高规格的政策性文件,对天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天水地处陇东南地区,在全省的经济排位并不靠前,但天水有着特色鲜明的后发优势,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后,天水确定了“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1135”发展战略,我们相信,在“众多高规格的政策支持赋予的天时地利人和”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真抓实干,“一飞冲天”的天水将会出现在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