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抓机遇 联动发展
建设美丽文明、富裕和谐新天水
——《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解读
2009年6月25日,备受关注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印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继成渝、北部湾经济区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战略高地。规划发布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于今年2月10日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这一规划的实施,对甘肃唯一纳入经济区的天水意味着什么,天水将如何行动,将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有那些新的举措,未来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重大的看点和亮点,这正是人们所期盼的。笔者曾有幸参与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起草,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情况较为熟悉,对《方案》的形成也较为了解。本文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5月10印发出台的《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及所透露出天水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亮点谈一些个人看法。
方案内容概览
《实施方案》正文部分共十章三十节,4万7千余字,主要包括总体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创新型区域、改革开放、保障措施等内容;按照规划期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县区和市直部门职责,制定了任务分解附表,共列出具体任务64项,每项任务的落实由牵头单位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完成,任务落实情况由市关天办进行督办,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谋划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表,共储备建设项目5大类541项,总投资3242亿元;设计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区位与范围图、天水市空间结构布局图、天水市城镇布局图、天水市发展重点布局图、天水市交通规划图共5张规划图,使经济区建设更为直观。
带来了四大建设机遇
一:发展环境空前优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给天水布局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赋予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天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要素成本优势创造了重要条件。依据国家规划,我市《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国家《规划》和首上《意见》,确定了我市规划期内建设的重大建设,来支撑经济区建设。
二:发展资源更加庞大。天水在共享经济区和辐射区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吸纳和利用周边地区的发展资源。
三:发展层次显著提升。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天水的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层面。
四:优惠政策更加明确。在积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上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新的具体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投资、价格等各种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列出了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统筹城乡等其它方面的政策,在即将出台的20个专项方案中将会制定出更加明确、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

确定了“1135”发展战略
《实施方案》确定我市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抢抓机遇,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 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搞好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四个联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
我市按照《规划》、《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市情,准确定位了未来“1135”发展战略:
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一枢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
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
市委提出的“1135”发展战略,指明了我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清晰地呈现出了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提出了“六新”发展目标
我市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总体上以经济总量番两翻的目标,逐步缩小与经济区各城市的差距,确定了两年起好步,5年大发展,10年新跨越,努力达到“六新”目标:基础设施有新突破、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力争在规划期内,天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建成西部重要的经济强市和文化旅游大市,经济区西端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到2020年具体发展目标为: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1亿元,年均增长15%;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845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2亿元,年均增长20%;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2亿元,年均增长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0元,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6‰以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45%;
森林覆盖率:达到40%。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主要是充分考虑我市发展实际,根据我市GDP的历史数据,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综合考虑我市发展优势、发展潜力,提出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目标,并预测出各阶段经济增长目标。我认为,省政府《意见》和我市《实施方案》提出的年均增长率14%,是切合我市实际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速度主要建立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内外环境和因素不发生大的变化,有一个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情况下确定的。
构筑了“一核、二轴、四互动”的空间战略
“一核”:即天水市中心城区。包括秦州区、麦积区、三阳川新区。承接关中城市辐射带动加快发展,与平凉、庆阳、陇南搞好互动发展,辐射带动市辖五县突破发展。
“二轴”:以陇海铁路、宝(鸡)天(水)、天(水)定(西)高速公路沿线麦积—秦州—甘谷—武山为轴线,建成陇东南发达的城市连绵带和以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建筑建材为主的经济带;以平凉—天水—陇南铁路、高速公路沿线西峰—崆峒—张家川—清水—麦积—秦州—秦安—成县—武都为轴线,建成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带。
“四互动”:依托天水市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毗邻城市的互动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以天水—宝鸡—西安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向东与宝鸡、西安、渭南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定西—兰州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向西与定西、兰州、白银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向北与平凉、庆阳、延安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陇南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向南与陇南、汉中、广元等地区互动发展。

构建了五级城镇体系
五级城镇体系,给我们呈现出了我市城镇发展的轮廓,由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2015年、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2%、40%、45%以上。而且结合各级城镇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各自所发展的主导产业。
次核心城市:包括秦州、麦积两区中心城区和三阳川新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特色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80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级城市:包括秦安、甘谷、武山三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产业集中布局,提高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步伐,不断扩展城市规模,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群。
县城:包括清水、张家川二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西部清真食品和牧草、畜禽产业大县。
重点镇:包括中心城市和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以及现有经济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秦州区藉口镇、关子镇、麦积区东岔镇、元龙镇等23个镇重点培育发展完善小城镇功能,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般镇:除重点镇外的其他建制镇,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
明确了五大产业发展重点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天水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悠久,天水市具有8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2700年的建城史。另一方面,天水市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工业基础也非常雄厚。在中国的版图中,天水处在几何中心。它自古以来是甘肃陇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陇海铁路和310、316两条国道、宝天高速、天定高速(即将建成)横贯东西,另外它本身有五条省道辐射南北,随着天平铁路、十天高速、宝兰客专的建成,天水将真正成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天水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特别是我国五大电器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有200多个工业产品被国家和有关部委评为优质产品,产品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水的自然生态非常优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常年平均气温在11度左右,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非常适宜人居。著名的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等都享誉国内外,以上这些优势,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将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