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藉河风情线采访)

(2005年10月29日,一个必将载入天水城市建设史册的日子,天水市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2006年6月13日,武警天水市支队200余名官兵冒着酷暑,参加了支援藉河疏浚工程建设,受到驻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称赞。图为官兵们在秦州区坚家河居民小区排洪沟内清淤时的场面。 )

(2009年5月8日,天水军分区协调驻市68202部队、96363部队、天水预备役旅、武警天水支队、秦州区民兵应急连,出动1100多名官兵及部分机械车辆,对秦州区罗玉河出口至藉河七里墩大桥段长约3.8公里,宽约70米的河道进行了清理平整,有力地保障了藉河河道泄洪,支援了我市“三城联创”工作的开展。)
人民网甘肃频道天水5月6日电 昔日的“臭河沟”,现在是市民们晨练、休闲的最佳场所,享有天水市“母亲河”之称的天水河沿岸,现在是天水市有名的藉河风情线,是天水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走在今日的风情线上,市民们不会忘记驻市部队当年在这里挖淤除泥的场景。
早上的藉河风情线,碧水柔波、和风习习,晨练的人们进行着各自的活动,老人们领着宠物悠闲地遛着弯,也有上班一族匆匆经过。“原来这里就是个乱七八糟的小河沟,下雨了,水就淤出来,不下雨,沟就干干的。”走了半个小时到这里的王大爷告诉我们,他和老伴每天早晨都要到这转上一圈。而4年前,这里是一个大家都躲着走的地方。
2005年,天水市开展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既可以进行河道蓄水、污水截留又兼具绿化亮化城市风景的藉河风情线。如何清除多年的淤泥淤沙,是工程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驻军部队挺身而出,先后出动机械车辆400余台、兵力3000多人,投入到河道清淤,道路拓宽等工程建设中。

“厚厚的淤泥,战士们一下去就是一天,晚上收工的时候,除了眼睛是白的,其他都是黑的。”天水湖管理处的杨俊主任见证了当时的建设过程,“工程结束一周后,站在那些战士旁边还能闻到臭味。”
工程在2006年底正式完工,建成了蓄水量达80万立方米的蓄水区,各种基础设施如座椅和免费公厕等也相继建立,藉河风情线渐渐地为市民所熟悉,随之而来的是风情线周边地价和房价的高涨。
现在的风情线仍需要清淤维护,每年汛期到来前,驻市部队都会派出官兵进行河道清淤,保障蓄水区的正常运作。节假日期间,风情线上游人增多,驻市部队也会派出官兵协助工作人员进行秩序维持等工作。
参与藉河风情线的建设,只是驻市部队参与城市美化建设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驻市部队先后投入兵力7000多人次,机械车辆400多台次,帮助天水市各区疏通河道20000多米,清理“臭水沟”20多处,清运垃圾400多吨,在天水市“三城联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在士兵们一次次高质量的任务完成中得到最好的解释。(赵欢欢)

(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藉河风情线采访)

(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藉河风情线采访)

(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藉河风情线采访)

(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藉河风情线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