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关中—天水经济区
寻找差距加快我市经济发展

■陈继刚(天水市统计局局长)
考察学习之后,我充分感受到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软硬件环境建设之好、区域协作之强、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真正看到了我市与关中五市一区的差距,很受震憾,也让我大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关中五市一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中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立足实际,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区域经济特色显著,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城镇化水平高,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区域旅游协作紧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总量、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进入了快车道。
在看到关中地区优势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我市经济发展与关中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经济总量与关中五市一区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人均指标居后。2007年我市在总人口高出铜川市271万多人和杨凌区338万多人的前提下,生产总值196.2亿元,仅排在铜川和杨凌的前面,居第五位,与宝鸡相差383.96亿元,与咸阳相差38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5550元,居经济区最后,仅占第一位西安市的26.4%,占第二位杨凌区的34.4%,占第三位宝鸡市的35.9%,占第四位铜川市的45.2%,占第五位咸阳市的47.3%,占第六位渭南市的75.3%。
经济运行质量差距明显,人均财政收入居后。2007年我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2.76亿元,在经济区中仅高于铜川市的12.09亿元和杨凌区的2.81亿元,居第五位;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641.6元,居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后,是第一位西安市的16.8%,是第二位宝鸡市的36.2%,是第三位杨凌区的36.7%,是第四位铜川市的44.4%,是第五位咸阳市的66.8%,比第六位渭南市少13元。我市经济运行质量与关中五市一区相比,不容乐观。
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总量在经济区中排位靠后。据2007年的资料显示,我市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总量仅高于铜川市和杨凌区,与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差距都较为突出,而铜川市和杨凌区的发展速度,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高于我市。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关中五市一区。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19元,居关中经济区第六位,比第一位杨凌区少4884元,比第二位西安市少4346元,比第三位宝鸡市少2677元,比第四位咸阳市少2654元,比第五位渭南市少511元,仅高于铜川市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最后,还达不到第一位西安市和第二位杨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分别只占41%和43%,比第三位的咸阳市少1111元,比第四位的宝鸡市少1085元,比第五位的铜川市少817元,比第六位的渭南市少607元。

·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借鉴关中五市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我市需要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化组织协调,继续主动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合作交流,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
合理定位产业布局,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我市产业基础,着力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充分发挥我市人才、产业、环境等优势,力争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能源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发挥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商贸物流和旅游产业开发基地特色,借鉴关中经济区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大市。
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发挥天水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强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强势企业集群,立足产业基地,大力支持企业注册品牌、开拓市场。在技术创新、人才建设上为企业提供有效保障。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政府要在政策、融资等方面大力支持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长城开关厂、天水锻压机床厂、天水二一三电器厂、天水海林轴承厂、天水风动厂等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营销意识和合作意识,牢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科学规划,搞好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发展生产为前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增收、二三产业增收、劳务增收、扶贫增收、科技增收,保障增收“六大农民增收工程”,力争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招商引资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持续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借助“外力”求发展,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出实招、见实效,切实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要努力扩大工业企业引资,加大工业基础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考评办法。对项目建设、企业经营、招商引资以及指标统计等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行全程督察考核,力求使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考核方式更加严谨有效,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扩大商贸旅游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建设陇东南商贸和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培育和加速引导金融、电信、保险、信息、中介服务、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的快速成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我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景点配套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羲皇故里、百里石窟艺术走廊、名城古韵、陇上江南四大旅游品牌和四条精品线路,抓好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和中华始祖伏羲文化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整合资源,着力搞活商贸流通,积极创新和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努力改善发展条件,加快建设以公路为主,公路、铁路、民航相互配套,畅通、快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组织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小型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农田基建、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点项目。以区域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天水特色文化为内涵,科学规划,注重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培育县级城市,巩固发展小城镇,走中心城市、县级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路子,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