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开富民新天地
——天水市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纪实

走近汪东
汪东以前的社会角色是武山县造纸厂办公室主任,而现在,他的公开身份是武山县四门镇罗湾村党支部书记。
促成汪东这一人生转变的直接契机,是天水市委关于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决策。汪东告诉记者,这些文件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天水市委选拔“双带”能人、营造干事创业环境、迫切发展农村经济的强烈愿望。他的心动了,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他觉得自己都有责任试一试。
2008年1月,经过笔试、面试、答辩等一系列严格程序,又经过组织考察、民主选举,汪东从40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罗湾村党支部书记。
罗湾村是武山县四门镇的一个山区村,以前村班子软弱涣散,村上遗留问题多,干群关系紧张,村中没有主导产业,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这样一个烂摊子,就是本村人也没法治好,你一个外村人,到罗湾村去,能干好吗?”曾经不止一个人对汪东这样说。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担心,但军人出身的汪东想,只要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信群众会理解支持的。
腊月正是城乡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时节,但汪东却迎着积雪,背着被褥,住进了罗湾村。他上任后,首先从关心群众的生活入手,积极走访离任村干部、老党员和致富能人,征求在外工作人员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讨论制定了新一年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他还带领村主任在党员群众中大量走访、调研,积极化解群众矛盾,解决遗留问题,理顺群众情绪。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村里遗留的大部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和处理,从此,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汪书记。
汪东说,接下来他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作为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召集群众“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的办法,组织群众集资3万多元,对村组巷道进行了硬化。春季完成地膜玉米种植400多亩,还争取到了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
村民们感激地说,汪书记上任以来,村子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他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相信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元月,一条题为《天水8000元年薪选拔村支书》的消息经新华网发表后,全国各主要媒体及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佳话。
8000元年薪虽为关键词,却远不能概括这一举措的全部内涵。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公开选拔村支书,是天水市委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解决带头人的问题入手,着眼于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努力寻求基层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佳结合点的崭新尝试,出台许多完善的体系和配套措施,包括为后进村选拔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型村党支部书记;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待遇;实行项目资金帮扶,激活农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以及以“三双”活动为主题的考核管理措施等“四位一体”的完善体制,其意义是积极而深远的。
天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贫困面达17%,二类、三类村占全市2505个村级班子的43.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03元。长期以来,一些贫困村、边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主要原因是这些村的村级组织缺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领头雁”。可现实情况是,由于当村干部收入低,报酬少,整天忙进忙出,又往往出力不讨好,岗位缺乏吸引力,所以农村的能人宁肯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当村干部。
一方面,农村需要的致富能人、能人党员短缺;另一方面,乡镇职能转变后,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干部却找不准工作定位,甚至处于“闲置”的尴尬状况。如何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把基层党员干部中的优秀分子推上村党组织领导岗位,实现“高位嫁接”;如何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能够扑下身子干事情,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天水市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认识到,只有带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农村的发展才有希望。与其拿不多的钱供养一批低素质的村干部,不如拿多一点的钱供养一批高素质、能干事的村干部。于是果断决策,大胆创新,作出了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决策。结合去年年底前村“两委”换届,跳出“村人治村”的传统模式,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对选不出村党支部书记的81个后进村,用8000元的年薪,从市县乡干部、企业职工、民营企业家、邻村村民正式党员中,采取宣传报名、笔试面试、竞职答辩、党委考察、支部选举、任职培训等程序,公开选拔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型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力求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老百姓信得过”的人选拔出来,解决了无人办事、无人理事的问题。公选伊始,81个公选岗位报考人数达719名,其中县、乡机关工作人员313名,复退军人26名,农民336名,企业下岗职工18名,其他人员26名,跨区域报名人员达263名,平均竞选比例达8.9∶1。
村干部的定心丸
在麦积区三岔乡前进村采访时,54岁的党支部书记赵料成拿着报酬存折,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当了十几年的村干部,现在能拿这么多工资,将来还能享受养老保险,真是头一遭。这对我们这些一辈子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的人,真是一颗定心丸。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扑下身子工作,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关心”。
针对村干部待遇低、岗位缺乏吸引力、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市委出台了《关于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规定》,合理确定村干部职数,实现减职增酬,村干部由8769人减少到现在的8251人,村干部报酬由年人均2570元提高到4298元,增幅达67%;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市县两级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实行结构报酬制,建立村干部报酬专户,实行“实名制”,采取“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发放。
推行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现任村干部,为其办理养老保险;设立奖励基金,对当年带领群众发展本村经济成绩显著、群众影响好的村干部,给予一定特殊奖励;建立了在职村干部离任生活补贴制度,对连续或累计担任村干部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20-30年且正常离任的,每年给予不低于6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或累计担任村干部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31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每年给予不低于800元的生活补贴。
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既有效稳定了村干部队伍,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又有效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其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离岗不失志、再创新业绩”的积极性,也使现任村干部看到党组织不仅关心干部在任时的生活,而且对离任后的养老问题都有长远考虑,深感为党和人民群众做工作有奔头、有干头,更加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扶上马送一程
对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市委这次是下了大决心的,因而思路是明晰的,工作是细致入微的,并没有一选了之,一任了之,而是将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为了让“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和选派干部能够站得稳、干得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使党建示范村创有措施、建有目标、带有成效,今年2月份,天水市又采取市、县联动的办法,从市、县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抽调了162名年轻干部,利用20天左右的时间,帮助村上理思路,定规划,选项目。根据群众生产生活最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共整合了涉及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15个方面的275个项目,涉及资金1亿多元,这些项目分三年实施,今年已有190个启动实施。秦安县先后为17个公选后进村协调落实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教育危改、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沼气建设、果椒建园、规模养殖等项目32个1295.11万元,举办专题培训班52期,派驻农、林、水及交通等科技人员46名,为扎实推进后进村整顿提供了项目、资金、技术支撑。叶堡乡钱坪村公选支书王礼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带领党员群众新建果园1380亩,整修农路3公里,多方争取资金,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并启动投资7.4万元的村小学教育危改和32.76万元的通达工程项目,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甘谷县对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发展思路不清晰的后进村,在市派4名干部的基础上,选派了20名县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13个后进村任职,帮助编制3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帮助村上办实事、夯基础、化矛盾、兴产业、促发展,提合理化建议112条,修订完善制度18项,调解民事纠纷236件,新修农路6条36公里,维修渠道4条330米,举办致富技能培训班65期,使后进村工作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项目的支撑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增强了村干部加快农村发展的信心,促进了后进村整顿和示范村建设工作,达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
“感觉自己也有责任了”
人的问题解决了,激励和帮扶机制也都健全了,可决策和组织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想着如何让农村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献计献力。
长期以来,憨厚朴实的农民们只知道面向大山挥汗劳动,他们想着,领导别人那是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更不知道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干部们也没有形成让群众参与管理的意识,致使干部和群众相脱离,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极不利于农村长远发展,因此,如何使两者相联合,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也是市委此次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目标之一。
针对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党务村务公开不规范,村级班子和党员履行职责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的实际,从今年开始,市委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村两委向党员和村民承诺,党员向党支部和群众承诺;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两委,党支部和村民代表评议党员的“双承诺双评议双公开”活动。村“两委”围绕新农村建设,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承诺的重点,合理确定村“两委”班子和党员承诺事项,及时向群众公开,结合半年和年度考核,认真开展“双评议”,把评议结果与选先、评优、报酬兑现相挂钩,与项目、资金、技术扶持相衔接,既增强村干部和党员的责任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又规范约束了村干部和党员的工作行为,促进了工作落实。
甘谷六峰镇中洲村“两委”共承诺办实事17件,目前有9件承诺已全部落实;全村36名党员都结合各自特长分别承诺了2至3件实事,掀起了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办实事、促发展的热潮。一名农民党员激动地对记者说:“原来村上干什么事情,我们都不清楚,现在我们除了能够参与村上的工作外,也能理直气壮地监督他们。作为一名党员,还要受到其他群众的监督,感觉自己也有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