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豫晋三省六市城建考察纪实之三
以“创建”为载体 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惠富强
河南省济源市,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江、河、淮、济”四渎中的“济水”的源头,故名济源。济源市城市人口只有22万,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间游园密布,河流交错,道路干净整洁,满目绿色。行走在济源市,大有“人在园中,园在水间”之感。谈起济源市的城市绿化及经济发展,济源市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城市创建工作为济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动力。如今的济源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卫生,一个城市想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做到干净、整齐、规范。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济源人的共同目标,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济源人的永远追求。1998年以来,济源人民矢志不渝地以城市创建为载体,按照“以创建促建设,以创建促提升,一年一个品牌,一年一个台阶”的工作思路,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各项创建工作同步安排,整体推动,相互促进,全面提高。1998年至2002年,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经过5年拼搏,先后实现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五创建”目标。随着国家卫生城市新标准的提高,2006年,济源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历经8个月的努力,济源市2006年10月24日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多年来,济源市历届领导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工程”,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文明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形象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济源的“民心工程”来实施。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建过程,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创建的每一个阶段成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城市环保效益、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城市品位逐渐提升,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作为济源兄弟城市的许昌市于2002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达标后,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又提出了“奋战三年”的口号,力争2005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成立了“许昌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市长担任指挥长,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组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督察组、规划组,办公地点设在市建委。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创建目标,各部门加强协作,整合社会资源,修建了38公里外环、26公里堤顶道路,新开挖了学院河、天宝河,疏通了清漯河、运粮河等5条河流,建设了4座橡皮坝、5座桥梁、232座二星级公厕;环保部门取缔了14家污染大户,拆除了177家燃煤锅炉,关闭了334家小造纸企业,截流了140个河道排污口,设置了三个烟控区,规范了14个集贸市场和五小门店,销毁了1800个不规范的灯箱广告,更换了市区200个附设广告的路名牌和市区所有门牌,使全市各项指标达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通过大规模的创建活动,改善了城市的人宜环境,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广大市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