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伏羲文化产业园带动天水经济发展
——访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

本报记者 吴凯飞
“今年6月,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进一步扩大伏羲的影响,让全世界华人知道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此外,天水伏羲庙、卦台山等地还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文化形式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士关注和投资。”作为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晨的想法更有前瞻性。
杨东晨说,伏羲文化近20年的研究成果颇丰,学术界专家学者大都认同伏羲是这个氏族或部落首领的存在,他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是当时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不是神话或时代符号。他创造的八卦,成为中华易理和哲学的起源和基础,以八卦定阴阳、别时令,是节气农耕的开端,开传统农业的先河;别婚配、定礼仪,是传统优生学的鼻祖等等。伏羲的发明创造,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多年来,杨东晨研究伏羲文化、考证伏羲生平,出版有《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纲鉴易知录》等著作,以大地湾遗址,佐证伏羲氏在七八千年前创造了中华文明;以伏羲庙、卦台山为实例,考证了历代官民祭祀祖先的传统;伏羲与炎帝一脉相承,同炎帝文化遗迹遍布全国,证实伏羲文化的辐射。
如何让伏羲文化产业园带动天水经济的发展,是杨东晨始终在思考的问题。他说,“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的建立将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向了新阶段,但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要求相比,研究利用的步伐还是不够快。目前,天水伏羲城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借伏羲文化打造天水旅游大市大品牌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应营建“天水伏羲文化产业园”,开辟各种文化园,开发旅游项目、产品、文艺节目等,使其真正成为海内外华人的伏羲文化大观园。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曲江新区的做法,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体制,以文化项目为载体,以旅游、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投资和品牌推广活动,只有以大手笔、大气魄创大品牌,才能使伏羲历史文化资源变为促进天水繁荣昌盛的厚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