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伏羲文化研究开发情况的通报
杜松奇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距今8000年的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伏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把它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旅游富市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十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展开了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伏羲文化。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天水作为“羲皇故里”,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所认可;伏羲文化的研究队伍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壮大;伏羲文化的研究、开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产生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天水已逐步成为全国伏羲文化研究的中心。
一、伏羲文化的研究
上古时期有许多传说人物,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典籍中,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在天水市境内至今保存的伏羲庙、卦台山等多处古迹遗存及以伏羲“风姓”命名的一些地名等都说明伏羲及伏羲文化是天水宝贵的资源,也是天水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研究伏羲文化,对于开发利用宝贵的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机构,促进研究工作。为了持续、系统地研究伏羲文化,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天水市于1 995年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由市委分管宣传工作的书记担任会长。1999年经市委常委会同意,又成立了“天水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伏羲文化研究的协调联络、学术交流、信息服务等工作。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于伏羲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团体和个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研究活动,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伏羲文化研究水平,从1995年开始,天水市积极争取成立全国性社团一一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国家民政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数十家社科院、博物馆和综合性大专院校以及数百名学者、专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密切关注和积极支持下,经国务院主管领导批示同意,民政部于2002年6月27日批准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2002年12月8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领导王光英、吴阶平、任建新、王文元,国家部委领导及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等47人担任名誉会长和顾问。这一全国性研究机构的成立,确立了天水市在伏羲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对充分利用天水历史文化资源,有组织、有步骤、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开发伏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深入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1995年、2001年在我们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和座谈会,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伏羲文化的书籍。2003年8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首届中华伏羲文化研讨会在天水召开,来自国内外研究伏羲文化的专家学者研讨交流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研讨活动,伏羲文化的研究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第一,伏羲文化的认识和定位。伏羲氏在中华民族追求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可以说,伏羲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中华民族起源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及社会制度的奠基者。伏羲、女娲的活动,充满了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具体实践到现象概括,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伏羲文化始终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又使之具有强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和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第二,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这一成果,摆脱了伏羲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历史陈说,认定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大地湾遗址就在古成纪范围内。大地湾附近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的砖刻、牌坊、白蛇匾等遗迹,天水境内至今保存的伏羲庙、卦台山以及风沟、风谷、风台等与伏羲“风姓"有关的地名,都与伏羲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得出与历史文献中关于伏羲生于成纪的记载相同的结论。
第三,天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学者们根据大地湾考古发现的史料、史实以及对天水山川古迹的深入考察,充分论证了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等许多发明创造的可能性,一致认为天水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第四,伏羲是人文始祖。从伏羲母亲华胥氏的神婚到伏羲的兄妹婚、伏羲所倡导的媒聘婚,反映出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我国历史从母亲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伏羲被尊崇为人文始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历史上存在伏羲或伏羲时代。1978年在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发掘的人类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多件,结合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伏羲文化遗址进一步深入考证,取得了中华本源文化的重大研究成果,将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伏羲、女娲,还原到真实生活中,证实确有伏羲其人,拨开了数千年来对人文始祖敬仰至极而将其神化的历史迷雾。学者们认为,伏羲最初是一个氏族或部族首领的名号,这个氏族定居成纪,不断繁衍,以后遂向陈仓、中原及其他地区迁徙,以至于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关于伏羲的传说和文化遗存。比如,苗族传说中就尊伏羲和女娲为氏族神。事实上,天水以外地区的文化遗迹,属伏羲后裔的创造。这就充分说明伏羲文化是由黄河流域逐步向中原地带包括我国南方地区推移、传播开去的。
第六,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伏羲氏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把先民从蒙昧带入文明。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伏羲文化在团结全球华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大意义。历史记载和研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在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前,伏羲氏族发源于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而繁衍于黄河中下游及中国的西南部等更为广大的地区,不仅是汉族的人文初祖,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伏羲氏族活动的足迹。
第七,伏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伏羲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又是中华哲学体系、神秘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各族人民对伏羲的崇敬和礼赞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几乎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意识深处,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特点,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它对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伏羲所代表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质,是联系全球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基因。
第八,伏羲是龙图腾的氏族。伏羲氏族以蛇为龙图腾。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这个氏族通过兼并、联姻等方式,将以马、牛、狗、鱼、鸟等为图腾的许多氏族吸纳进来,以蛇图腾为基础,综合其他各种图腾的特征,形成了龙图腾。
(三)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伏羲文化。为不断提升“羲皇故里”和伏羲文化的知名度,增强伏羲文化的认同性,弘扬中华民族的创造、创新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我市在对外宣传中不断加大对伏羲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在中央、省内外及海外几十家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专版、专题节目、专访等多种形式,对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天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广州、深圳、香港及新疆等城市和地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突出对伏羲文化的宣传;创建“羲皇故里”网站,利用互联网扩大对伏羲文化的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活动,使海内外华人对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羲皇故里"天水的悠久历史、人文特色、名城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伏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天水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发伏羲文化,是实现旅游富市,推动天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创建特色文化大市的重大举措。
(一)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加大伏羲文化开发力度。天水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伏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1988年,天水市恢复了伏羲公祭大典。此后坚持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了16届,一年一度的伏羲公祭大典,从今年开始已提升为省级公祭,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家有关部委和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国内重大的节会之一,成了天水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龙头品牌。每办一次伏羲文化旅游节,天水的城市面貌就会发生一次大的变化。1992年,江泽民同志“羲皇故里"的题词,极大地激发了天水人民弘扬伏羲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信心。市委、市政府反复研究市情,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了“以伏羲文化为龙头,加速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2002年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和甘肃省决定在天水市建设以伏羲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这项工程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具体目标,写进了第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四届三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的园区建设组委会和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市委领导任主任的“甘肃省中华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天水办公室”,按照始祖文化园区建设国家指导,省上牵头,天水实施的机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促成园区建设工程在天水市的顺利启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市上拿出了1 000多万元,从68202部队赎回属伏羲庙的30多亩土地,作为恢复伏羲庙历史建筑格局用地。投资2000多万元,将伏羲路拓宽改建为步行街,修建了两座碑亭和牌坊,维修了伏羲庙门前戏楼,使伏羲庙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整治和优化。 “中华始祖文化园”一期工程——一伏羲城旅游基础旅游建设,总投资为1.2亿元。主要包括伏羲庙保护维修、伏羲祭祀广场、伏羲城旅游基础设等三个项目,投资总额为5770万元。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于2004年4月27日正式开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投资265万元,对卦台山停车场到天(can)公路中滩匝道口4.59公里的公路进行了建设。北道区编制了《卦台山绿化规划》,对部分区域已实行了退耕还林,配备了喷灌装置,抓紧山体绿化,栽植侧柏、雪松、国槐、樱花等10万余株,山体绿化率达到了100%。
(三)为“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市计委牵头制定了《中华始祖文化园工程立项建议书》,经省计委正式批准立项。我们先后邀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科研和设计单位来天水对“中华始祖文化园”的前期规划进行了调研论证,对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2004年10月,我们按照国家组委会总体创意要求,综合各方意见,编制了“中华始祖文化园”项目规划大纲,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园址、内容等提出了初步设想,已经国家组委会和省上审定同意。为了使规划设计真正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今年4月,我们正式委托具有国家景观园林和文物保护设计甲级资质,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三家权威规划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编制“中华始祖文化园”工程初步规划。最近,以上三家设计单位已先后派人来天水作了现场实测,详细了解了天水的历史文化、古建筑风貌、伏羲文化等有关情况,将拿出初步规划设计。我们根据国家组委会和省上的要求,向设计单位提出具体要求,规划编制要求以“中华始祖文化园”项目规划大纲为基础,确定工程选址、用地范围与建筑规模,提供功能分区,总体布局,道路交通,绿化配置,建筑风格样式等相关图纸与初步规划说明,并提出投资估算与实施分期建设。规划设计本着高标准、高起点,既要结合天水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又要着眼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潮流,充分体现工程的祭祖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形成富有特色、高大宏伟、庄重肃穆、神圣神奇,能够流传后世和经受住历史考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标志性工程。
三、伏羲文化建设的未来设想
伏羲文化是天水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天水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伏羲文化开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伏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真正把天水建设成海内外华夏子孙精神的寄托,寻根问祖的圣城,为华夏子孙缅怀先民的不朽业绩、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做出羲皇故里人应有的贡献。
(一)精心实施“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工程,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建没中华文化标志山工程“中华始祖文化园”,是甘肃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华夏文化纽带"建设重要思想和钱其琛同志关于建立和推广“华夏文化标志物”的指示精神,创建特色文化大省的重大举措。按照“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总体创意要求,天水市具体规划,拟定园区规划面积6100亩,保护区范围为184平方公里。我们已在前期初步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园区建设各项工程的具体规划。协助有关设计单位完成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详规,启动实施一期建设工程。同时,在《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天水市伏羲文化城修建详细规划暨历史街区保护与整体规划》指导下,精心实施了伏羲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规划设计,伏羲城总体工程完成后,总面积将达到12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伏羲庙的面积由过去的1O亩扩大到50亩,基本上恢复到了历史上的原有规模。
(二)深入挖掘天水雄厚的人文自然资源,进一步拓展丰富的文物遗产优势。抓紧规划实施华夏文明历史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清水宋墓博物馆和秦城区文庙、胡氏民居等重点文化工程,以凸现城市人文内涵,树立城市特色文化形象。
(三)抓住战略机遇,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推动全市对外文化交流和伏羲文化开发研究。
(四)协调各方加强外宣力度和学术交流,打好伏羲文化品牌。扩大对外宣传,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国内叫响伏羲文化品牌,把伏羲文化推向海外,使伏羲文化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认知的始祖文化,不断增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为伏羲文化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各级伏羲文化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的协调、联络、信息服务等职能,以各类研讨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全国性刊物、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刊——《伏羲文化研究》为主阵地,团结和组织海内外学术团体、专家学者不断把伏羲文化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动伏羲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