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美丽的季节,行走在广袤的秦州大地,目之所及的是绿的世界。山山岭岭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沟沟岔岔点缀着绿色的影子;放眼南北两山,一片片密林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起绿色的波浪,煞是动人。山绿了、水清了,我市多年来坚持林业生态建设带来的效应正在显现。
建国5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m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拉开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到1986年进入高潮。此后,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期。1992年,长江防护林工程在秦城区启动,经过15年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累计造林44.8万亩,种草10.92万亩,封禁28万亩,保上耕作16.06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市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是我国北方果树栽植的最佳适宜区之一。1994年,为壮大林果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百万亩果园的宏伟目标,使我市的林果业进入大发展期。经过连年的建设,全市果园和经济林面积由当初的30多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42.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已达73.96万亩。林果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为我市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太好机遇。为实施好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市按照国家的部署和有关林业政策,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为目的,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对现有天然林进行彻底封禁,严格管护,使 206.4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建设公益林29.62万亩。
世纪之交,党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把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为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市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实施,全面推进。经过五年多的实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76.6万亩,占计划的100%。几年来,我市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市新增有林地100万亩,累计达到64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7.1%提高到30%,增长近3个百分点。以十条林带网为框架的全市生态防护林体系得到延伸和扩展,一些重点区域绿化治理的效果初步显现。据秦城区生态监测表明,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 314.3平方公里减少到90.74平方公里,减少了71.7%。退耕还林工程的大规模实施,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和扩大,长期超负荷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一些多年罕见的动植物重新出现,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
退耕还林的实施,使我市的林果业有了新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五年来,全市发展优质苹果7万亩,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鲜食葡萄、甜樱桃,桃、杏等名优小水果5万亩,澳洲青苹2.5万亩,核桃、板栗、花椒等干果 34.5万多亩,改造老果园15万亩。 2003年,全市林果业总产值达6亿多元,收缴农林特产税4000多万元,入均林果收入170多元。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据初步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3.3万农户,约10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3.1亩,仅三年试点期间,就有6.8万余户,约38万农民从中受益,平均每户补助粮食768公斤,补助现金153元。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户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腾出精力外出打工,从事林果,养殖等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甘谷县调查,该县劳务输出10多万人,总收入达2.6亿元,入均502元,占总收入的44%。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林果间作套种已达10万亩,带动了草产业及畜牧业的发展。我市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上的肯定。2000年5月,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退耕还林工作向高质量、高效益迈进。2003年,清水县在全省14个退耕还林示范县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我市在全省退耕还林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考核中位居第一,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为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2002年,我市还启动了市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规划用四年的时间,使东起北道区伯阳镇花南村,西至西十里铺平峪沟,东西长34.4公里,规划区域内面积为29;64万绿化。工程启动后,市上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工指挥部,经过统一规划,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开创了南北两山绿化美化的新局面。截至目前,两山三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加上两山原有林地13.63万亩,共计绿化面积达28.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825万株。工程规划区两山绿化串由实施前的23.85%提高到现在的50.1%,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建设要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德援项目四大重点工程和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据市林业部门预测,到今年年底,我市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将达到239.37万亩。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天水的山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当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我市时曾期盼的“明朝陇右江南绿”正在变为现实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天水将会屹立在西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