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直接关系民生,直观反映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城市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积累了坚实基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案例,供学习参考。
建筑工地篇
建设不拖文明后腿 施工与城市文明共生
颐达融越218项目位于秦州区建设路,周边环绕医院、居民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监测点位。该项目占地13056平方米,建筑规模71776平方米,目前在建面积5.9万余平方米,涵盖4栋住宅楼及待建商业、酒店用楼。

引言
城市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细节的雕琢,建筑工地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沿阵地”,其扬尘污染和夜间施工扰民问题,直接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文明形象。秦州区城市管理部门以“降尘降噪、规范施工”为核心,将文明创建要求融入项目日常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做法与成效
一是加强扬尘治理,筑牢“绿色施工”防线。源头管控,切断污染链条。在工地出入口设置标准化车辆冲洗设备,所有驶出车辆必须经高压水枪全方位清洁轮胎及车身,杜绝“带泥上路”;渣土运输车辆全程密闭包扎,场地内裸露土地、物料堆100%覆盖防尘网,施工道路全部硬化,周边围挡加装喷淋系统,从源头减少扬尘扩散。动态降尘,保持场地洁净。配备雾炮机,根据天气及施工强度在作业区、材料区循环喷雾;每日对施工道路进行3次清扫+洒水,确保路面湿润无积尘;建筑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并通过密闭车辆转运,避免二次污染。氛围营造,强化文明意识。在工地围挡设置“城市文明建设”“绿色施工”等公益宣传标语,既美化周边环境,也时刻提醒施工人员落实文明责任,让“扬尘治理”从任务要求变为自觉行动。
二是突出夜间管理,建立刚性约束机制。严格审批与公开公示。除混凝土连续浇筑等特殊工艺外,严禁22:00至次日6:00施工;确需夜间施工的,提前3天完成审批,并在周边社区公告施工时间、范围及联系人,主动争取居民理解。全程降噪,降低环境影响。夜间作业禁用锤桩机等高分贝设备,运输车辆进入工地全程关闭鸣笛;对搅拌机、切割机等设备加装隔音罩,施工人员严禁喧哗,材料装卸推行“轻拿轻放”,将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快速响应,畅通民生渠道。设立24小时投诉热线,承诺“30分钟内到场核查”,对违规施工立即停工整改,并第一时间向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
通过上述举措,项目不仅实现了施工环境的整洁有序,更让“文明施工”成为周边群众可见可感的创建成果。围挡公益广告成为街头风景线,场地内物料堆放整齐、道路干净,施工对周边的影响显著降低,真正做到了“建设不拖文明后腿,进度不扰群众生活”。
启示与思考
文明创建需“刚柔并济”。既要严守扬尘、噪音治理的硬性标准,也要通过提前公示、主动沟通等柔性方式化解矛盾,让“文明施工”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践行”。长效治理要“多方协同”。主管部门监督执法、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社区居民监督反馈形成合力,既能及时解决居民诉求,也为施工方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从根本上避免问题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