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委员:多措并举 解决易地搬迁农民生活保障

(秦州区外宣办)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民革秦州区支部的李卉委员作了题为《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的发言。
李卉在发言中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战略,是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秦州区针对西南片区贫困户数较多,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特点,对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李卉认为,大部分搬迁农民所有的土地在项目建设中被征用。征地费用一次性支付给农民,被征地农民在得到用土地使用权置换的补偿费后,就被永久的推向了劳动力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后,原有的劳动技能没有了用武之地,加之贫困地区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没有其他生产技术,这给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留下了失业隐患。此外,由于异地搬迁项目性质所限,项目资金以群众住房补助为主。财政易地搬迁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其中群众住房总投资16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缺口很大,影响安置区建成后产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李卉建议,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进一步组织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征地农民综合素质,掌握实用技术。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险进程,将费用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费条件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要加大产业培育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通过吸收社会资金,依托乡镇特色发展新型产业,带动周边商业发展。要在安置区内部及周边发展配套商业,增加农产品销售网点,配合乡镇试行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能够解决一部分农民就近就业、创业,逐步减弱对土地的依赖,完成身份上的转换,达到城镇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郭红英委员:均衡教育发展 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

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民进秦州区委员会的郭红英委员作了题为《均衡教育发展,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发言。
郭红英在发言中说,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使全区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学校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及历史原因的影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存在班额过大问题,尤其是城区名校存在超大班额问题。“大班额”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瓶颈,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全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郭红英认为,“大班额”的主要危害是难以保证育人质量,加重了教师、家长的负担;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教学秩序维持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养成;师生安全方面得不到保证;学生流动进名校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削弱了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力量,使农村新配备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流动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加速了教育不均衡发展。
郭红英建议,政府应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加大投入,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总量,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安排必要经费新建、改扩建学校,同时应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定限期治理大班额问题的工作目标,建立主管领导问责制,加强督导督查,建立“一票否决”机制。实行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推行“大学区”管理,在“大学区”内实现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共享,把优秀教育资源辐射到其他学校,利用其品牌效应带动教育的整体发展。合理分流生源,均衡配置师资,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平衡各学校的生源压力。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通过对口联办、扶持农村学校等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缓解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压力。
刘建国委员:切实解决好医闹问题

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农工党秦州区总支的刘建国委员作了题为《关于解决医闹问题的几点建议》的发言。
刘建国在发言中说,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闹问题愈演愈烈,伤医杀医案件频发。医闹问题,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了社会治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被拖进医闹的泥沼弄得身心疲惫,心灰意冷。医闹问题已演变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当下政府函需重视和解决的一道难题。
刘建国认为,医闹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医疗知识的匮乏;新闻媒体过分渲染医疗事故所带来的后果;相关政府部门在处理医闹问题上方法欠妥;医疗机构方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刘建国建议,一要加大医改力度。建立全民医保,加强全科医生、社区医生的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加强疾病知识的普及,强调疾病早期预防为主。二要建立中立、公正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机构成员可由退休医学专家、法医、法官、律师,卫生、司法、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独立开展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有平等、公平表达诉求的合法渠道。三要完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医疗风险保险等相关制度,对医疗事故实行第三方赔付。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发挥媒体的作用,对医闹现象不回避,认真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并对医闹现象展开全民大讨论,让事实说话,让公众去评判。五要强化政府责任、依法严惩医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六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预防医疗纠纷。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矛盾,重塑医疗机构悬壶济世的良好形象。
杨瑞勇委员:抓住文化与生态两个优势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民盟秦州区总支的杨瑞勇委员作了题为《秦州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的发言。
杨瑞勇在发言中说,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和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宣传推介,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区旅游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杨瑞勇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层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文广局管文物、宗教局管寺庙、建设局管风景区、园林局管城市公园、旅游局管协调指导等,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整合及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理顺。二是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大部分旅游景区规模偏小,服务档次不高,硬件设施落后,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驻足性、可回头性等特性没有体现出来,旅游产业链不够长,难以满足高端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高标准要求,市场竞争力严重缺乏。三是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人才较少,在资源开发、景区建设开发方面缺乏高端人才,景区的主动发展意识缺乏,智力支持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做优做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杨瑞勇建议,应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期,以休闲度假旅游作为发展契机,以文化体验旅游作为发展目标,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宜居于一体的西北一流旅游目的地。一是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与投入,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做到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并重,防止破坏性的无序重复建设,建议以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设立“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二是优化整合,凭借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具有“陇上江南”之称的自然生态条件,推出高品位的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创新市场营销思路与方法,大胆进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效益优先理念,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三是创新整合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民俗、音乐、饮食等地方特色资源,促进乡土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连接和融合,实现乡土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开发建设一批与乡土文化呼应的旅游景点,撰写具有秦州特色的导游词等等,让景点富有故事,富有内涵,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加大旅游资源宣传和推介力度,宣传整体资源品牌形象,研讨建立秦州旅游资源总体形象宣传长效机制,引入专业创意团队,策划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各乡镇和景区景点要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共同构建秦州旅游资源形象品牌体系,对内有共鸣,对外叫得响。五是营造良好整合环境,尽快出台鼓励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对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做出突出贡献的旅游景区等实行奖励,建立旅游人才库,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人员交流等,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李永超委员: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民建秦州区总支的李永超委员作了题为《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的发言。
李永超在发言中说,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载体、农业科技进步的技术源泉、技术传播者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担负者,已成为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在全区扶贫攻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永超认为,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订单农业、标准农业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广大农村急需精准农业生产技术人才。但全区农村人才队伍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乡镇科技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更新换代迟缓等不足和问题。
李永超建议,针对我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制定措施和规划,从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着力。一是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发挥现已建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发挥区乡农业科技人员和科技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引导广大农民不断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二是不断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农村科技事业发展当中,为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服务。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拓宽培训层面,加强与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努力培养高层次农村科技人才。四是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优惠条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是突出重点,力求做到优势学科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产业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进一步扩大培养数量、提高培养质量,为全区扶贫攻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刘米琴委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10月21日举行的政协秦州区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九三学社秦州区委员会的刘米琴委员作了题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我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发言。
刘米琴在发言中说,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无保护性的利用使很多耕地丧失了自我调节能力。秦州区因受气候和地形等条件的限制,耕地资源所占比例较低,且总体质量也不高,要发展全区经济,发展农业,首先要解决好耕地问题。
刘米琴认为,秦州区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耕地污染较为严重,损坏了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二是农户只注重耕地的经济产出,不注重耕地的质量提升与保护。三是农村环境监管机构的缺失,众多污染主体无人监管。
刘米琴建议,要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盘活闲置未用土地,改造低效利用的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要全面正确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要不断提高耕地资源质量,建立地力、肥效检测网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要重视科普宣传,将绿色发展理念传递给各级环保、农业部门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要强化农业环境治理的管理体系,强化农业和环保两个部门在农村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职能,协力做好农村环境质量的监督和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