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是国家六盘山特困连片扶贫开发“插花县区”之一,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2014年底,有贫困人口1.91万户8.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9.15%。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最艰巨的使命、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突出问题导向,紧盯脱贫时序和目标任务,按照“一个提速、十个全覆盖、七个持续发力”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对接,狠抓“1+17”方案落实,着力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注重资源整合,帮扶工作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紧紧围绕精准扶贫攻坚任务,进一步深化拓展双联行动,开展了“联村联户建阵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实施了“百联千扶万帮”工程,协调组织163个机关党组织、116个单位、千名科级干部、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全区村级党组织、贫困村、贫困户,做到村村有组织推动,户户有干部帮扶。注重整合帮扶力量,有效配置帮扶队伍,在16乡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站,每个贫困村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室,统筹调配省市区乡(镇)帮扶力量,组建4—5人的驻村工作队,确定工作队队长,明确帮扶工作任务,长期驻村开展工作,坚持不脱贫不脱钩。针对贫困村贫困户需求,建立问题台账和清单,因户施策、一户一法,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实施乡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四有”工程,积极落实低保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等政策措施,做到应扶尽扶。建立了区委政府主要领导统筹抓,区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制度,实行包乡包村包户包项目“四包”责任制,驻村帮扶队精准对户帮扶责任制,全区上下同心同向,合力合拍,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任务落实。

坚持统筹推进,扶贫措施做到精准具体。在做好建档立卡、整合扶贫资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省市精神,坚持精准导向,挖掘政策潜力,实现工作重心由全面撒网向集中突破、精准扶贫由统筹谋划向逐一落实转变,做到“一个提速、十个全覆盖、七个持续发力”。一个提速,即提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力争今年全区减贫人口在原计划1.85万人的基础上,再减贫1.25万人,实现年内预脱贫3.1万人,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减贫任务,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十个全覆盖,即适宜区林果发展全覆盖,易地搬迁全覆盖,危房改造全覆盖,小额贷款全覆盖,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动力电全覆盖,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全覆盖,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七个持续发力,即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持续发力,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上持续发力,在加快电商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在加强幼儿园建设上持续发力,在落实民政救助政策上持续发力,在加强人才保障上持续发力。

聚焦精准靶向,重点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围绕落实“1+17”方案,着力回应群众期盼关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扶贫攻坚。狠抓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61111”产业发展目标,按照整流域推进、片带式开发的思路,大力发展林果、劳务、畜牧、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加强贫困村优势产业与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富民产业壮大。建立扶贫资金、产业推进、贫困农户联结机制,发挥信贷资金支撑作用,整合行业扶贫资金3亿多元,落实第一批扶贫专项贷款1.169亿元,集中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畜禽养殖等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今年以来,全区新建优质果园7.4万亩、标准化养殖场11个,种植蔬菜10.3万亩、中药材6.1万亩,新建农村果蔬交易市场3处,发展龙头企业58家,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26个。狠抓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居住条件改善。针对贫困村居住条件差的现状,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危旧房改造,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整体搬、灵活迁等方式,完成易地搬迁6村473户2165人,新建续建9村873户4111人,计划争取农开行项目贷款资金24亿元,实施整村搬迁133村16010户76279人,引导和带动贫困人口适度转移、集聚和就业,实现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狠抓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按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补齐短板”的思路,对接小康目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开展“6233”交通突破行动,开展农村道路“三年建设大会战”,有序推动路网、电网、水网等改造提质升级,发挥基础设施带动效应,确保建成一片、盘活一片、致富一片。计划三年内新建改建通自然村农路、园区产业路1536公里,今年完成2.28亿元投资建设农村道路“通畅工程”570公里,新修水平梯田2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8乡镇47村,同步完成4个贫困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狠抓公共服务,促进保障水平提升。着眼于贫困村农民真正得实惠、有获得感,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力争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65%以上,贫困村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实现42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每个村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达到90%。同时,发挥救助政策兜底作用,对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面落实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完善保障机制,考评督查做到全程跟进。全面落实双联单位和“百联千扶万帮”干部驻村制度,建立双联单位、“百联千扶万帮”单位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责任制,全力抓好阵地建设、村容村貌、果树建园、产业培育等刚性工作,落实好“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反映民意、疏导情绪、强基固本、促进发展、锻炼干部、推广典型”的八大任务。充分发挥考评督查“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制定了《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等措施,形成精准扶贫正面激励机制和惩戒问责机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转化,突出在精准扶贫工作一线培养干部、发现干部、选用干部。加强精准扶贫考评督查,建立了由区级领导、督查机构、区直部门相结合的督查工作格局,采取多种方式,定期持续开展督查,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对重视不够、领导不力、失责失职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运用约谈诫勉、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依纪依规对相关人员严肃进行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