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湖 天水在线航拍图)
(秦州区外宣办)秦州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把这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该区紧紧围绕“丝路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地”的发展思路,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和品牌,合理配置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把秦州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文化旅游大区。

——打造“文化旅游高地”。通过组建秦州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整合文化、旅游、建设、宗教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明清建筑文化产业园—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后街清真寺、三星巷片区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园—玉泉观、南郭寺、天福圣境、太阳山及李子森林公园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文化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秦州印象,将秦州区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造文艺精品,开发旅游产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水雕漆、天水丝毯为主体,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依托,通过传承发展、培育整合、挖掘提升、打造包装,创新开发出一批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编排创作一批适合走进景区景点的具有秦州地域特色的歌舞、文艺节目,积极开展说、唱、写、画秦州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产业的升级。并依托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开发笔记本、旅游手绘地图、便签、台历、挂历、扑克牌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秦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宣传品牌栏目。以秦州电视节目上传至天水市城域网为契机,发挥辖区内文化传媒单位多的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创意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进行宣传,形成秦州地域特色广播影视传媒品牌栏目。

——全面推进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聚集新型文化产业。依托秦州古民居独特的资源优势,制定《秦州区古民居保护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古民居保护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古民居抢救性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转换单一的居住功能,对项目实施区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民居及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整治等,拓展古民居使用功能空间,依托古民居开发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新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项目策划,举办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民间活动,经营土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聚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休闲产业,以利于招商、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国外贷款等。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为依托,建设伏羲庙——胡氏民居——玉泉观——南郭寺文化旅游专线;以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为依托,对西关片区内的育生巷、务农巷、飞将巷、士言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改造,在古巷道口制作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牌饰、标志牌和简介,建设天水明清古民居文化旅游专线;以开发南北二山、太阳山、李子园、齐寿山等景区为依托,建立农家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专线,以诸葛军垒、木门道、天水关开发建设为依托,建设三国古战场风情文化旅游专线;以佛公桥、杨家寺西田寺景观为依托,建设先秦文化农家乐旅游专线。

——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实施好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展示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延伸文化旅游产品,扩大文化产业宣传,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进景区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书画家、各类表演人才、非遗传承人等现场表演,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文化单位多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经营运作、网络媒体监管、重大活动策划包装、文化资本运营等层次高、理念新、懂经营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引导大众化文化经营,培育文艺演出、图书、音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制定出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围绕伏羲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做文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兴边缘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