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文联)五月的秦州大地,万木葱茏,槐花飘香,为了配合全省“红色题材艺术创作年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秦州丰厚的红色文化,5月10日,秦州区文联组织区作协、书协、美协及音协的部分会员,前往娘娘坝镇张辉烈士陵园开展采风活动。
沿着蜿蜒的林间小道,拾阶而上,走进秦州区娘娘坝村后的牡丹山,只见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张辉烈士陵园修葺一新,庄重肃穆。墓后的墙壁上,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再现了红军长征时的壮烈场面。油画两边,“缅怀红军烈士,弘扬长征精神”,“先烈英名垂青史,长征精神励后人”等碑刻字迹遒劲有力,催人奋进。高2米,宽80公分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烈士之墓”,背面刻写着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供广大群众瞻仰纪念。
据碑文记载:“张辉,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发北上长征,后任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1936年10月5日长征至娘娘坝遭敌人伏击,突围中负重伤。部队在撤离娘娘坝返回李子园途中,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时年不到25岁,遗体被葬于李子园普华寺后山坡上。1986年9月15日,烈士遗骨火化后安葬于其战斗过的娘娘坝牡丹山上。”据了解,张辉师长是长征时牺牲在甘肃境内的三位红军军师级将领之一。
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烈士墓前鞠躬、默哀,此时此刻,彤云密布,山风突起,群山之间,松涛阵阵,翠柏肃穆,仿佛在向大家讲诉那可歌可泣的红色往事。烈士墓后,两株盛开的牡丹散发着幽香,它们陪伴着长眠在此的烈士忠魂,似乎比任何地方的牡丹都要鲜艳动人。作为我区红色文化乡镇之一的娘娘坝镇,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传统美德已成为当地人普遍的意识。
如果说,年仅25岁的张辉烈士已经给了我们关于人生、关于信仰的诸多思考,那么,当地农民高维汉老人对张辉烈士墓二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他的执着,他的付出,更让我们这些整天呆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文艺工作者汗颜。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红色教材,大家陷入了沉思。
祭拜仪式后,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张辉烈士墓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新选地修建。如今的墓地在寺庙门口,地方狭窄,交通不便,没有气势,且没有很好规划,与“烈士陵园”的称谓极不适应。通过这次采风活动,要积极以文字形式进行呼吁,以引起各级的重视,拨专款选地另建,切实发挥好红色题材教育、警示后人的作用。
这次采风活动,是区文联响应全省“红色题材创作年”的号召,举行的秦州区红色题材创作采风启动仪式。之后,区文联将按照区上的统一安排,进一步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协会创作骨干,深入开展采风,创作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