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变 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秦城区是1985年天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在原县级市基础上设立的天水市中心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经国务院批准同意,2005年1月1日正式将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一条24年的长路,一头连着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秦州,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秦州……
一段24年的时光,是一段秦州人民经历了“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特色领先、誓创一流”的历程,最终进入小康生活的岁月……
建国60年,是新中国在贫穷落后的起点上,不懈追求和探索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秦州发展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秦州人民顺应时代大潮,敢为人先,历经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和改革开放后的奋进,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铸就腾飞的辉煌。24年的巨变,秦州区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区”等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秦州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3.2亿元,是1985年建区时3.63亿元的20.17倍,2008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03亿元,是1985年建区时0.23亿元的26.2倍。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项目,拉动了投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65.52亿元。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9.49亿元,是1985年建区时0.98亿元的9.68倍。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71万吨;全区果品面积达到26.24万亩,无公害蔬菜达到7.9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小区22个;发展芦笋1.65万亩,特种玉米1万亩,中药材5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家,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3个。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区域工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2008年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24.07亿元,是1985年建区时1.64亿元的14.67倍。积极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工业示范区建设,东十里工业示范区已初具规模,暖和湾工业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现增加值32.4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5.7%。

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立足中心城区优势,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开发建设力度,积极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秦州区先后建成了中华东西路、伏羲路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兰天城市广场、民生购物中心等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商场不断涌现,引进了肯德基、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形成了以龙城广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商业圈和商业带,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档次不断提高。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介咨询、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迅速崛起。2008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3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9亿元,是1985年建区时1.02亿元的30.08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南郭寺、玉泉观等景区景点进行了开发建设,新建了李广墓、诸葛军垒公园,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形成了伏羲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景观,伏羲文化研究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秦州区已成为炎皇子孙瞻仰伏羲、寻根祭祖的圣地。全区有星级宾馆饭店12家,国际国内旅行社18家,旅游定点单位28家,农家乐乡村旅游40余处。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0.84%。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扩大投资规模,秦州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4平方公里。实施了一批城乡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国道310、316过境段改造,启动实施了天宝、天定高速公路过境段建设,改造拓建了羲皇大道、成纪大道、解放路、建设路、民主路、合作南北路、青年南北路等城市主干道。积极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整修了秦杨、稍平等区乡公路,启动完成了秦红通乡油路和皂华油路,构筑了“目”字型公路网络,全区公路里程达到1733公里,公路等级和畅通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28.6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制镇达到10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4.5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秦州区认真落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原国有集体企业首保超龄人员的养老保险。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2万人,参合率达到93.75%。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基本上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以内。城乡低保工作全面推进,城区纳入低保1.8万户、4.7万人,农村纳入低保2743户、10200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实施廉租房保障制度,建成经济适用房1.95万平方米,10.82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正在建设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和扶贫救助活动,初步建立了财政补贴、项目支撑、社会捐助、慈善补充为一体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8年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的4.0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130元,是1985年建区时624元的14.6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377元,是1985年建区时236元的10.07倍。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2008年秦州区共有各类科技人员7651人,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7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全区共有各类学校45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为73.4%,普通高中入学率为56.7%,初步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幼教和各类民办教育统筹发展的教育格局。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22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成了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区、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络初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建成了一批乡镇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管理进一步完善,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5.5%,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6.2%,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65万户。有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及省、市保护名录。全面落实奖励扶助政策,2002年成功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控制在6‰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