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的思路,以创建省级乡村示范县为统揽,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因村制宜、精准施策,绘就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崭新画卷。
突出乡村特色,紧盯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统筹考虑区域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全县除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的9个村庄外,已完成120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及27个其他类村庄规划编制评审,红堡镇小泉村荣获2021年甘肃省优秀村庄规划案例。
突出基础提升,紧盯项目建设。聚焦“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目标,分层分类建设25个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及和美乡村创建,有序实施“八改”工程,加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庄小巷道40村18.7万平方米,实施农房抗震改造54户、地灾避险搬迁207户,维修供水管网32.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74公里,改造农村电网206.2公里,以点带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突出发展优势,紧盯产业培育。按照“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食用菌和小麦育种,巩固提升干鲜果和中药材,稳步发展汉麻、小杂粮和草畜一体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金集镇入列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健全完善“以奖代补”、“以效定补”激励措施和“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合作社、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种植菌棒2000万棒,改造老旧果园4000亩,种植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17.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82万头只,带动6万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突出示范引领,紧盯乡风涵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总结完善党建联盟引领型、崇文重教引导型、村民议事参与型等8种乡村治理模式,充分挖掘金集镇城科村“红九条”、贾川乡梅江村大槐树讲坛、草川铺镇磨儿村“三类”人才引领治理、白沙镇桑园村“四个群众说了算”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创新开展系列乡村文明实践活动,评选“天水好人”7人、美丽庭院示范村18个示范户180户、“文明家庭”9户、“孝老爱亲”模范户10户。甘肃省广播电视台《乡村新记事》栏目在红堡镇西城村录制,全方位展现全县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突出宜居宜业,紧盯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山门、马堡、温泉等5个村级污水处理站,敷设污水管网62公里,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6926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8%,行政村实现公厕全覆盖,创建美丽庭院200户。出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奖惩办法》,落实“门前三包”、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制度,建立责任化包干、常态化清洁、市场化运行、激励惩戒、监督问效五项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