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八年如一日服侍因冠心病导致瘫痪的公公和中风瘫痪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白沙乡白沙村村民柴爱花。
柴爱花生在清水县白沙乡白沙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孩子。1999年23岁的柴爱花嫁给了同村青年杨应东。公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自嫁给杨应东后,她就像亲女儿一样伺候公婆,和公婆相处甚好,从未拌过嘴、红过脸。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两位老人逢人就夸:“我媳妇比女儿还贴心、孝顺,能有这么好的儿媳妇,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2006年,患病的婆婆张凤英不小心摔倒,导致瘫痪。同一年,公公杨国华又因患肾病半身瘫痪。那一年,柴爱花的儿子5岁,女儿才1岁多,生活陷入从来没有过的困境,但她并没有退缩。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丈夫杨应东长期在外地打工。家里大小事务都由柴爱花担着。自从公婆瘫痪在床后,柴爱花就到处求医,希望可以让公婆早点好起来。从大医院到乡村医生,只要听说哪个医生好,柴爱花就会去为公婆求医问药。2006年冬季的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瘫痪在床的张凤英突然脸色发白,全身浮肿,这可吓坏了柴爱花。她托邻居照看着家里,自己赶紧去找大夫。由于下雪天黑路滑,柴爱花不小心滑倒在雪地里,但她没有在意,找来了村医杨小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张凤英得以转危为安。这时大家才发现柴爱花裤腿都被撕破了,还血迹斑斑的。
八年来,柴爱花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婆,伺候他们吃喝,给他们抓痒、按摩、洗澡、倒屎倒尿,带着公婆婆四处求医。夏天,公公双腿浮肿,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层小水泡,一脱落,就流出腥臭难闻的液体。每当这时,柴爱花总是给老人擦洗,并敷上药。冬天,为了不使老人吃凉饭,她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一做就是几年,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丈夫的母亲就是她的母亲,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责任。公公对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说,“只要半天听不到媳妇说话,看不到媳妇的影子,心里就有些牵挂,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人似的。”

近两年公婆病情严重导致大小便失禁,为了不使老人身体受委屈,她毫不害羞地替公婆换内裤,换后并用温水洗擦干净。臭气刺鼻,引起她的呕吐,她只好强忍着替公婆换好,把该洗的衣服洗掉,自己再蹲在一边去翻胃。邻居说他有福气,公公却说,“都是媳妇照顾得好,让我多在世上活了几年。”为了让公婆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公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为了让公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他们清寂解闷。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刚开始的那一年,她特别辛苦,既要照顾公婆,又要照顾儿女。丈夫一直在外地务工,家里地里全靠她一个人撑着。婆婆张凤英含泪说:“她所做的就是亲生女儿也不一定做得到”。而柴爱花总是说我只是尽了儿媳的本分,只要两位老人的身体能好起来,付出再多心血都值得。
由于整个家里的费用仅仅靠丈夫在外打工来支撑,时常捉襟见肘。勤劳的柴爱花每年都要养四五头猪来卖钱补贴家用。但为了让公婆早点好起来,柴爱花每天总是帮公婆料理得舒适得体,还常常抽空给公婆做按摩。这个贫困的家庭,因为有柴爱花的坚守和不离不弃而变得温馨幸福。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如今公婆虽然仍瘫痪在床,但也一天比一天精神。
柴爱花八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公婆的事迹,让村里的村民们佩服万分。提起柴爱花,大家都满口称赞:“她一个女人真的很不容易。”“现在打着灯笼也难找到像她这样的儿媳了!虽然瘫痪卧床很不幸,但是有这么一个好儿媳,他们二老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