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真干 群众真动 项目真扶
——清水县精准扶贫突出九个关键
刘天波
清水县是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能源局定点扶贫帮扶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聚焦“回头看、向前看、动态看是否精准”三个方面,突出九个关键,做到了“干部真干、群众真动、项目真扶”。

探索有效载体,狠抓深度融合。以县乡村三级书记队伍为引领,探索开展了“一村1名第一书记,一个自然村1名科级干部,垂直发挥各级双联干部的5个包干帮扶作用,平面发挥村户各类典型的5层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双联行动8项任务”的精准扶贫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县有监测信息中心、单位有作战室、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组织机构,发挥县监测信息中心统筹协调、政策落实、干部监管、成效推广、信息监测五大功能,形成县委书记县长盯全县、包乡镇县级领导和工作组长盯乡镇、第一书记盯行政村、科级干部盯自然村、驻村工作队员盯贫困户的“网格化”力量布局,破解了“谁来干事”难题,实现了双联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精准建档立卡,实施分类提升。优先考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五保户、残困及因灾因病返贫户“三类群体”,对家庭有致富产业、有财政供养人员、有村组干部、有健康劳动力“四种情况”原则上不确定为扶贫对象,按照村班子初评选定、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认定、驻村工作队上门复核确定、乡镇讨论审定、县扶贫领导小组审核公告终定“五定步骤”,严把摸底初选关、民主评议关、公示公告关、过录审核关、数据录入关、纠错完善关“六道关口”规范建档立卡,核准2014年度精准扶贫对象15980户7.3万人。按收入水平把全县63518户农户划分为精准扶贫户、巩固提升户、政策保障户、生活宽裕户、基本小康户5种类型,大力实施分类提升,同步推进小康建设。
探索“给力”模式,补齐工作短板。认真梳理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产业发展弱项和到乡到村到户需求清单,围绕全省“1+17”方案,扭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最大任务”,紧扣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2018年到2020年巩固提高“两个时间节点”,着力打造扶贫攻坚行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干部下基层活动“三大深度融合平台”,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有序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1亿元,其中省级统筹资金5.7亿元已拨付到县4.67亿元,县财政专列40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的新城、远门两乡实施差异化扶贫,3年投入900万元支持加快发展。

推动企户联动,创新金融扶贫。按照“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率先启动“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试点,探索创新“政府+银行+龙头企业+贫困农户”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破解了无经营能力但有贷款需求贫困户无项目、难致富和产业基地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融资难“两难”问题,实现了农户、银行、企业三方互惠共赢。目前,全县摸底上报贷款农户3000户,到位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142亿元。

创建众创空间,推进电商扶贫。探索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互联网+就业培训、互联网+产品销售、互联网+精准扶贫”四大工程,依托天水农校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电商中心和众创空间,建成乡镇服务站12个、村级服务点15家、个体网店65家,连接起1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网上销售200多万元。探索造血型公益扶贫模式,建立“爱心人士+电商+贫困户”电商平台。为每个行政村率先培养1名大学生电商村官,带动培养1名电商带头人,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学习电商、开办网店。
开发信息平台,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智慧清水·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实时更新、快速反应等功能于一体,为科学决策、有效指挥、动态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