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发挥“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县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今年以来,清水县广开渠道,严格推选模范典型,从在清水工作、生活、学习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学习的清水籍市民中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方面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群众认可的“清水好人”将通过多种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广泛宣传“清水好人”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与广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学习好人,人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清水好人】
汪秋菊:孝敬婆婆是儿媳的天职

今年44岁的汪秋菊是远门乡林峡村一名普通群众,1991年8月经人介绍与林峡村村民林成湖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和睦,父慈子孝,是村里的模范家庭。多年来,汪秋菊一直悉心照料公公婆婆,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村群众眼里公认的贤惠孝道的好媳妇。
2010年,婆婆突然瘫痪在床,丧失了行动能力,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这个家庭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天塌下来,日子还是要好好的过”汪秋菊说,缓过神的汪秋菊开始担负起了照顾瘫痪婆婆的任务。婆婆闷了,她用轮椅推她到村上转转;婆婆便秘,她用手替她导便;为照顾婆婆,晚上睡在婆婆旁边的小床上,就这样,一做就是五年……“婆婆在世一天,我就要尽心尽孝一天,因为任何人都有老的时候!”这是汪秋菊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汪秋菊家中并不富裕,由于家中老人常年患病,丈夫林成湖一直在外地打工以维持家中巨大的开支,所以照顾老人的重任落在汪秋菊身上。婆婆的身体常有不适,需要经常住院。在医院,汪秋菊悉心照顾婆婆,喂药、喂饭、端倒便盆、擦洗身子……出院后,婆婆不能行走。汪秋菊害怕婆婆在家里闷得慌,只要天气好的时候,她就把婆婆背到轮椅上,推着婆婆到村上各处转转,和其他的老年人唠唠家常,以舒缓老人的心情。在汪秋菊看来,照顾婆婆,责任重如泰山。汪秋菊天未亮就起床做饭,给婆婆喂药、喂饭。害怕烫着老人,她就用舌尖试温,感觉温度合适了才一勺一勺地喂进老人嘴里。婆婆时常便秘,她毫不犹豫地用手替她导便。汪秋菊知道,家里有婆婆这样的病人,屋里需要经常通风、打扫,保持干净,因此她每天回家后,除了做饭,就是给婆婆擦洗、喂饭、喂药、收拾屋子。老人家睡觉没有时间观念,到晚上大家都很累的时候她还醒着。为此,汪秋菊想了一个办法:在婆婆床边搭了个小床,汪秋菊睡在小床上,这一睡就是5年多。
汪秋菊不仅照料着婆婆,同时也曾无微不至的照料着邻居李嫂。李嫂常年患内风湿关节炎,坐不能立,卧不能起,而其丈夫为了偿还给李嫂看病欠下的外债,并保证以后医药所需及家庭日常开销,不得不常年外出务工挣钱,照顾妻子的责任只能留给两个还在上学的女儿的身上了。这一切,汪秋菊是看在眼里,除了帮李嫂寻医问药,料理家务,帮孩子们做顿饭之外,还时常帮李嫂换洗衣被。天气好时,还会抱她出来晒晒太阳吹吹风,使得常年卧病在炕的李嫂身体上没有一点腐烂之处,房间中闻不到一点异味。经过汪秋菊的细心照顾,李嫂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现在已完全能自立生活。这件事不但得到了李嫂全家的感激,更得到了全村群众的好评。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然而,要想家庭和睦,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汪秋菊用行动实践我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换起老人的信任。汪秋菊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也不多,但是,正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普通中年妇女,在孝老爱亲的路上用爱为老人铸就幸福,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着更多的人孝老爱亲。她的爱心、耐心、责任心、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