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发挥“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县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今年以来,清水县广开渠道,严格推选模范典型,从在清水工作、生活、学习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学习的清水籍市民中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方面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群众认可的“清水好人”将通过多种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广泛宣传“清水好人”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与广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学习好人,人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清水好人】
王小红:痴心行走新闻路

十七年前,王小红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贫困的清水县,与广播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年来,他始终不放弃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扎根基层,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广播电视前沿,当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996年,刚从兰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王小红怀着对新闻工作的无限憧憬,来到清水县广播电视局,开始了他步入社会、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基层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与上学时所梦想的截然相反,他的心一下子仿佛掉进了冰窟里,他开始犹豫、彷徨……随着采访活动的不断深入,他的心深深地被另一种情结打动着、感化着,农民群众纯朴的心,憨厚的情以及基层火热的生活,社会对记者的厚望,使自幼出身农门的王小红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和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基层就像一座新闻的宝库,永远都有掏不完的真“金”。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家情,把最鲜活最感动人心的新闻奉献给广大受众。
清水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大部分村组都位于深山沟壑,甚至连自行车也不能骑,采访只能靠步行。他经常为了一条好的新闻线索,步行二三十里山路。累了,坐在路旁歇歇;饿了,啃口干饼继续走,有时大半天喝不到一口水。一年365天,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下乡采访中度过。全县300多个行政村中,多一半村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经常下乡采访,村组干部及采访对象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农民群众都跟他“混”成了熟人儿,一见面就会亲切的喊“王记者又来啦”。在新闻中心,他堪称下基层次数最多、发稿量最多、节假日坚守岗位次数最多的人,被同事们誉为“三多”记者。

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抗争救灾等,哪里有新闻、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王小红的身影。在全县上下抗击非典期间,为了采访报道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主动请缨,深入发热门诊留验站,与医护人员同吃饭,与外出回乡人员零距离接触,采写了《众志成城抗非典》系列报道8篇,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战胜非典的决心和勇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波及清水县,全县各乡镇受灾情况如何,有无人员伤亡,灾情牵动着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由于当时通讯中断,无法联系到其它记者,当时还坚守在工作一线的王小红听到领导下乡查看灾情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摄像机奔赴受灾一线,当他赶到现场后,眼前的一幕幕让他惊呆了,金集镇连珠村、郭川乡田川村房屋被毁、桥梁坍塌,人员伤亡,记者的新闻敏感驱使他迅速拿起手中的设备,记录着灾区的受灾情况、以及灾民们开展生产自救的感人场景,老人失去家园的绝望眼神,小孩惊恐的未定表情,还有妇女们无助的哀嚎声……一幕幕情景都刺痛着她的心,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他认真记录着每一处受灾的场面,随领导在郭川乡田川村查完灾情返回县城后,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大部分市民在广场和体育场搭起了帐篷,他顾不上余震不断的危险,跑回单位赶写新闻稿,《我县部门乡镇受灾严重》、《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帐篷课堂书声朗》等新闻在第二天中午播出后,全县各界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各乡镇的受灾情况,而他拍摄的这些镜头也成为我县上报灾情的第一手资料。随后他被派到全县重灾区蹲点采访,接连几天时间,他穿梭在郭川乡田川村、金集镇连珠村和丰望乡槐杨村之间,和灾民们一起吃方便面、住帐篷,村民们都见到她,都亲切的称他“小王记者“。他以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着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亲眼目睹着灾民们不等不靠不要、开展生产自救的感人场景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田川灾民的一天》、《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大手拉小手共度时艰》、《坚强的后盾 战斗的堡垒》、《元川村群众的新家园》、《槐杨村党支部:用爱心为灾民撑起一片天》等一篇篇来自一线,饱含深情的报道在省、市、县电视台播出,扩大了影响,凝聚了精神。
2013年6月,清水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作为独挡一面从事外宣工作的他,连续一个多月奔赴在民房倒塌现场、桥梁中断一线、灾民安置点,他顾不上父亲生病没人照顾,顾不上妻子的哀怨,加班加点向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传送我县的严重灾情,《清水县14万人受灾》、《清水县四条生命线全部中断》、《清水全力保河堤保县城保村庄保生命》、《清水打通交通生命线》、《近3万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无一人伤亡》等100多篇稿件在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栏目播出后,我县的灾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省、市领导纷纷来我县查看灾情,指导抗洪救灾,一批批救助资金爱心涌动,一个个灾后重建项目的相继批复……他用自己微博的力量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点燃了受灾群众重建建园的信心和希望。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王小红深切地感受到,在这耀眼的光环下面,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使命。新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编辑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此他深有体会。在非典期间,许多人恐慌、徘徊,作为一名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促使王小红义无反顾的奋战在抗击非典宣传报道第一线,一篇篇来自一线的报道,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当非典结束回到老家后,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给他当头一棒,他平生最敬最爱的爷爷竟然因病与世长辞,他当时就晕了过去。的确,爷爷是他上学求知,发奋工作的精神支柱,在最后的日子里,竟不能侍奉守孝,王小红第一次感到内心深深的痛。2002年9月,为了采访女童失学辍学情况,王小红深入清水县最偏远的旺兴乡观音殿村,走农家,坐炕头,详细了解女童失学情况,认真聆听乡亲们的真情倾诉,孩子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父母们无奈求助的表情,紧紧扣住了王小红的心弦,感动着他不断深入采访,挖掘鲜活的事例,捕捉纯朴的话语,一呆就是七天。回到单位后才得知体弱多病的父亲因前列腺增生住进了天水市中医院,当他赶到医院时,父亲已做了前列腺电切手术,看着父亲消瘦的面孔和母亲憔悴的面容、布满红丝的双眼时,泪水热不住夺眶而出。母亲轻声安慰道:“你是公家的人,有自己的事,你爸我会照顾好的。”作为独生子的王小红,内心深处感到无限的愧疚。他采写的《放牛女童渴望上学》、《爱在大山深处延伸》等报道,在全县激起了关爱女童,捐资助学的热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编辑、记者的王小红,既要负责所有稿件的修改编排,画像画面的监制审查,又要承担县上所有重大活动的策划报道,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每期新闻节目制作,从文字加工、画面剪辑、节目审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参与,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等到审查完整天的节目,往往是晚上七点多钟,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同事们看到他经常拿方便面充饥的身影,都劝他要注意身体,王小红总是淡淡地说:“这是工作的需要。”新闻采访工作不仅苦、累,而且会时时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2004年,县上财政扶贫与退耕还林结合试点项目要接受省上验收,为了赶制一部反映项目实施情况的专题片,王小红与项目办负责人赶赴陇东乡赵峡村拍摄镜头。赵峡村路陡弯急,行至中途,吉普车突然刹车失灵,径直向路边田地中翻了下去,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同事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提起当时的情况,王小红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王小红始终信奉一句名言:“不要辜负岁月,不要辜负理想,不要辜负事业,不要辜负你自己。”在漫漫人生路和新闻路上,王小红仍在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用心血、汗水、才智、奉献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