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突破
□中共清水县委书记 雷鸣 □清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天波
【回眸篇】
2007年,清水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充分发扬“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取得了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成效。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实现生产总值1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95亿元,增长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亿元,增长17.61%。大口径财政收入4008万元,增长3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增长9.66%。新增就业15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1‰。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增长幅度跃居全市第一。

(配图:天水在线)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以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力实施“双五百”工程(筹措财政资金500万元,下派农业技术干部500名),整合项目、信贷等各类支农资金1.97亿元,有力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粮食保持稳产,总产量达到1.19亿公斤。狠抓林果业扩面增效,新建干鲜果基地4.94万亩,干鲜果总产量达到6085万公斤,完成各类造林8.48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7.32万亩。强势拉动畜牧业发展,秦源牧业良种鸡繁育基地和康健牛业建成投产,种草5万亩,建成规模养殖村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00户,畜禽饲养量达到179.75万头(匹、只)。大力扶持以马铃薯、蔬菜为主的经作业,种植优质马铃薯13.6万亩、中药材2.08万亩,新建普通蔬菜塑料大棚3472座。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芦笋1200亩、甜玉米1000亩、法国青刀豆300亩。清水“半夏”、“薄皮核桃”、“马铃薯”、“放养鸡”和“粉壳鸡蛋”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农业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完成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建设2000户,机修梯田1.48万亩。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省、市、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810.3万元,搬建新村4处765户,硬化村庄道路3.82万平方米、水渠9775米,编制了3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抓了以“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清理违法建筑1.29万平方米,建立垃圾处理点38个。整合组建了县农民培训基地,培训各类人员2.15万人(次)。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平台,开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2800平方米五连体连栋温室1座,建普通塑料大棚200座。扶贫开发取得实效,投入扶贫资金1356万元,实施了贾川上湾、秦亭百家等11个整村推进项目,稳定解决了780名绝对贫困人口和7720名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投资440万元,在红堡、永清川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多渠道输转劳务人员6.56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8亿元。
——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效益回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实现增加值3741万元,分别增长37.74%和37.7%。建设上邽、小泉、东关、新城四个工业园区,全方位宣传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52户企业入驻园区。申报了上邽、小泉两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研发了“羲皇故里”系列中高档白酒。鑫烨化工、义兴实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得到长足发展。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新发展私营企业18户、个体工商户2800户,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84亿元,增长156%。

(清水县城鸟瞰图 摄影:清水县第三中学 杨景泰)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多方筹资建设的清社公路完成路基工程实现畅通,解决了清水“南出口”的交通瓶颈问题。清秦公路清水段铺油完成主体工程,清陇通乡油路完成9公里路基工程,实施了14条64.9公里通达工程和2条16.2公里通畅工程,新修通村公路18条196公里。东干河道路及桥涵、牛头河大桥、红崖观大桥、轩辕大道城区段、草川路城区段和西华路拓宽改造等六大重点工程全面竣工。中山华庭、滨河铭苑、西苑小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城区拆迁153户1.6万平方米。实施了城郊北山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城区人均新增绿地2.56平方米。编制了白沙、王河等9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秦亭、白驼、草川、陇东、王河等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
——项目和招商引资成绩喜人。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编制项目文本136项,申报争取各类项目128项,落实无偿资金1.67亿元,增长21.89%。实施各类新、续建项目112项,累计完成投资6.84亿元。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搭建招商平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项、涉及投资7.16亿元,实施43项,续建16项,到位资金2.8亿元,康健牛业、金水嘉苑、西江新城住宅小区等一批项目落户我县,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07期4.5万人(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验收。深化教育人事“三项”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妇幼保健、疾病预防、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市级卫生县城考核验收。进一步打造轩辕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清水知名度,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华山派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水温泉旅游开发小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顺利通过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验收。投资230万元建成了太坪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实施城区光纤改造项目,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9%。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大力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狠抓增收节支。大口径财政收入4008万元,较上年净增978万元,增长32.28%,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总支出4.18亿元,占预算的113.19%,增长40.65%。
——民生问题得到保障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07万元、失业人员失业金28.8万元,落实社保补贴168万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08万元。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1330人。扎实推进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实,农村特困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实施农村低保工作,为5487户2.2万人发放低保金379.5万元。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发放救灾资金208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1.86万户8.8万人。全面推进“平安清水”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劳动力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信访和司法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展望篇】
今后几年,清水县将按照“产业化富民、工业化强县”的总体要求,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按照“念畜禽经、打果品牌、走产业路、建工业园、富全县民”的思路,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6551”工程和“2510”新工业经济增长点培育工程,科学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一、二产业结构。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中部率先、南部开发、西部崛起、北部提升、东部培育”的区域发展布局,坚定不移地建设产业板块,发展乡域经济,全面实现农村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重点完成“6551”工程,即栽植干鲜果60万亩(核桃40万亩,苹果20万亩),饲养畜禽500万头(匹、只),种植蔬菜5万亩,种植半夏1万亩,确保实现“人均2亩园、户均5个棚、一亩经作或粮田、收入上万元”的目标。到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6.99亿元,其中种植业 、林果业、畜牧业所占比重由现在的65:3.7:28.7调整为36:20:32;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剔除工资性收入后,家庭经营性农、林、牧收入所占比重由现在的35.9:3:2.9调整为29:13:11.4。
二是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体系培育步伐。紧紧抓住天水市振兴装备制造业,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引导、市场运作、适度集中、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围绕酒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建材业四大主导产业,加强园区管理,培育工业规模,努力提升地方工业竞争力。实施“10强50户”重点企业扩税增效工程,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重点完成“2510”工程,即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企业2户,5000万元以上企业5户,1000万元以上企业10户,到“十一五”末,工业企业总产值达4.88亿元,年均递增2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6亿元,年均递增22%。
三是以构建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为主体,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立足商贸活县和旅游富县战略的实施,突出市场体系的培育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搞活商贸流通为主线,完善市场活流通、带产业的新机制,繁荣城乡商贸经济。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总产值达8.47亿元,年均递增16%。
四是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化发展抓项目的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举办轩辕文化旅游节暨经贸项目洽谈会等多种渠道,确保每年争取国家投资项目无偿资金达2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3亿元以上。

五是以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突出加快发展的条件和依托,牢牢把握最佳生态、人居、购物环境和商住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加快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步伐。
六是以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弘扬以“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为核心的清水精神,继续在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事业系统单位推行领导干部聘任制、职工末位待岗制和单位结构工资制三项改革,激发内部活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七是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积极探索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构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有主导产业支撑的乡域经济,形成产业片带,辐射和带动乡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抓好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订,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大力培育主导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探索尝试采用切合乡镇实际,体现科学发展的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导、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乡镇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