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问题整改”是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后,秦安县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效果让群众看到了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整改进行时】
秦安:重拳整治食药品市场见实效
在专项整治月活动中,秦安县坚持问题导向,以关注民生为核心,紧扣民意、对号分解、限时答复、真抓实改,大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让群众切实看到了整改的决心和效果。
紧扣专项整治抓整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核查和补漏工作,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现已对全县7家药品批发企业全部实施电子监管,审批零售药店9家,使监管部门对药品“进、销、存”实现了网上动态监管。对19家药品经营企业进行GSP认证跟踪检查,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9家,完成17个评价性抽样和47个批次监督抽样工作,做到“家家到、户户录”,不漏一户,不错一处,不留死角。开展食品药品利剑行动,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34件,涉械单位811余户(次),抽验基本药物17个批次、中药23个批次、西药23个批次,查处使用过期、无注册证书等医疗器械(试剂)的医疗机构1家,罚款1万元,没收过期、无注册证书试剂21种84瓶(盒、支)。
紧扣民生问题抓整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15个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深入开展“点题整改”行动,逐项制定整改方案,逐一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实。不断加强市场监督稽查,狠抓重点食品药品监管、重点案件查处和重点领域整治,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实行“首报责任制”,采取“网格化”监管模式,定人、定岗、定区域,加强对节日期间热销品、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品种进行监督检查,向全县人民发出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将环城南路(供热公司巷)作为餐饮服务示范一条街开展创建活动,建立11户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量化分级、信用分类、动态监管,在食品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的基础之上,将其食品安全状况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餐饮服务环节为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实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在经营单位门口张贴食品安全状况公示牌741户,警示经营者、提醒消费者、增强社会监督和经营者自律意识。先后对龟甲胶和鹿角等重点中药品种进行抽验,销毁假劣药品40多种,没收中药饮片220公斤,下达责令整改53家,立案查处38起,查封扣押过期食品341公斤,罚没入库10.38万元,有效规范了全县食品市场安全。
紧扣群众信访抓整改。专门设立信访意见箱,建立电话、信函、来访等登记簿,明确举报登记、来访接待和督办工作的相关程序,不断完善餐饮食品药械举报投诉机制,做到每起来信来访、投诉举报都有记录,有答复。针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餐饮单位建立开放式厨房等案件,以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和秋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抓手,采取情况通报、挂牌督办、约谈问责等方式,健全创新联席会议、联合执法、重大案件查处奖励等制度机制,与县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出动执法人员3589人次,组建解放路、广场等11个工作小组,划定责任区,对全县餐饮单位进行地毯式的集中治理。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将操作间、凉菜间、洗消间、库房等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形式或视频方式予以展示,使“后厨”可视、可感、可知。对达不到要求的餐饮单位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必须停业整顿。先后下发监督整改意见书33份,立案查处23起,罚没款3.7万元,查封扣押过期食品146公斤,查获药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各类涉案的物品240多种1800多件,完成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程143户,让人民群众看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