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品牌 开发旅游资源
中共秦安县委书记 陈天雄 秦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东红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优美。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辖5镇12乡,总人口61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县之一。
秦安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相传开天明道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首创人类文明。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把以西安半坡为代表的仰韶史前文化推前了两千余年,大地湾遗址与元代古建筑兴国寺、文庙大成殿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安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自古为甘肃东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心,三国时期的街亭古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境内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女娲文化为主构成了秦安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这里历史伟人辈出,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权德舆、“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等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秦安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是天水的北大门,也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在西安、兰州两大省会城市之间,310天段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省道庆(阳)武(都)公路叶莲段已建成,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西安的交通枢纽。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一应俱全,城乡电话进入全国城控自动网,移动通信、无线寻呼与国际互联网相接,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能力。
秦安气候条件优越,农林产品质优品繁。光热资源丰富,土层深厚,特别适宜于桃、苹果、梨、白脆等瓜果和花椒生长。早在唐代,秦安长把梨和蜜桃曾作为朝廷贡品,有“瓜果之乡”之称。近年来,林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果椒面积已达54.58万亩,果椒质优量多,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果椒产地,也是我国北方主要果椒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
秦安群众商品意识浓厚,商贸流通十分繁荣。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商业县,民间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国家级文明市场———兴国小商品市场已成为陇东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拥有摊位1500多个,日成交额达150多万元,并形成了以兴国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秦安县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达3050个。
秦安人口素质较高,人力资源充裕。群众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他们大都怀有一技之长。秦安人口密度达367人/平方公里,城乡剩余劳动力多,不但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转及兴办第三产业,而且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秦安坚持对外开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为了给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仅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硬环境治理,而且在投资软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权、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在各个方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外来客商逐年增多。全县已有外地独资、合资企业7家。
秦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发展蓝图。在继续保持历届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思路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新形势和面临的新任务,提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农业为基础,以商贸为依托,以加工业为支撑,咬住以商兴市、以市建城、以城带乡、工贸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放松,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商贸流通优势、传统文化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继续实施“项目拉动、商贸带动、产业推动、城乡联动、三产互动”战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争创“中国西部小商品城”、“陇东南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林果产业基地县”优势品牌,全力构建富裕秦安、民主秦安、文明秦安、和谐秦安。
秦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秦安这方炽烈热土,一定会成为您经济投资、绘就宏图的理想之地。我们将敞开大门,张开双臂,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到秦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投资开发,与秦安人民一道共创辉煌大业,同享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