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秦安县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在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十佳教师”和70名县级“园丁”。会后记者专访了秦安县委书记陈天雄,他对秦安县今后如何搞好教育工作谈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他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农村教育工作和精神,全面分析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动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全先人民,立足县情,群策群力,不断探索和调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陈天雄就该县教育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今后发展的思路讲了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形势,正视发展现实,增强全县大抓教育的紧迫感
就秦安的教育而言,办学观念陈旧,思路不明晰,管理体制也不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乡镇学区职能作用发挥得不好,责任不实,工作不力;目前,全县危房面积达9.1万平方米,占到总面积的25.35%,中小学校舍短缺,一些学校教学班平均人数达87人,最高的班级学生达到102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中教师合格率偏低,仅有47.9%近三年来,全县初中会考平均六科及格率逐年下降。今年一些初级中学六科及格人数仅有2人,达到3.39%。就高考来说,今年本科上线人数847人,全市排名第五。与周边县区相比,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面对目前秦安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冷静思考,深刻分析,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下功夫研究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当前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大局出发,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追赶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忘我工作,努力开创全党大抓教育,全县人民大办教育的新局面。

二,理清工作思路,抓准关键环节,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教育在全县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近期发展抓项目,长远发展抓教育”的工作思路,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工作“八字”方针和“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以质量调思路,以质量配班子,以质量抓队伍,以质量调布局,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努力把教育办成全县人民的教育,办成让全县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疏导,继续采取“财政拿一点,群众捐一点,学校筹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社会投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排危建校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一要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二要健全校长公选制;三要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四要落实督导评估考核机制;五要切实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
第三,要坚持教育创新,探索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按编定岗,按编定人;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实行合同管理,打破长期以来中小学用人制度上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人员单位所有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第四,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切实重视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政策,规范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保障民办学校的权益,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
第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探索和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客观问题。

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四,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全党动员,全社会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教育事业,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要重新弘扬“领导苦抓,学校苦教,社会苦帮,家庭苦供,学生苦学”的“五苦”精神,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创造尊师重教,兴教育人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二要落实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类学校的责任。要明确乡镇党委,政府抓教育,办学校的责任。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切实履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在本辖区教育工作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担负起组织少儿入学,控制学生流失,维护学校安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划拨学校用地和学农基地,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开展排危建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责任,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对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三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四要树立全局观念,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