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一支特殊的工作组开进了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省秦安县。此后六年,机遇和缘分就把这支队伍与秦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支工作组就是国家文物局秦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六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帮助下,在省、市文博部门的支持下,两届扶贫领导小组尽职尽责,带领工作队不分寒暑,足迹遍布秦安大地,从而使国家文物局在秦安的扶贫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共落实扶贫项目21个,协调联系项目4个,累计投资2030.5万元,并直接捐助或联系捐赠物资合人民币260余万元。这些扶贫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秦安文物工作的落后面貌。
办实事:六载如一日
正如秦安县人民评价的那样:帮扶工作组自从六年前进驻以来,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众所周知,秦安县资源贫瘠,十年九旱,是全国三西农业建设县和国扶贫困县。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其地上地下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但由于经济原因,当地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文博方面的经费仅够维持人员工资,许多古建筑因缺钱而年久失修,馆藏文物堆积叠放在透风漏雨的文庙大殿中……
但这种状况自1998年帮扶工作组进驻后,便逐渐地得到了扭转。六年来,他们积极奔走,争取项目,先后完成了兴国寺维修和博物馆新建项目,援建博文希望小学工程项目,大地湾遗址保护和规划项目;建立配置了兴国寺和县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完善了技术防范硬件设施;完成了秦安历史文物精品项目;完善了库房内配设施,顺利完成了文物搬迁工作,配合陈列,做好了馆藏文物的鉴定、修复等工作;进行了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堡子坪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以及秦安县文博信息化建设项目。
除此之外,帮扶组还不断地发挥优势多方联络,不断拓展和扩大文物扶贫工作的层次和范围。因城区居民饮水钙盐超标,他们帮助秦安寻找新水源,彻底解决城区供水问题,在农村,他们兴建农牧业种羊场建设,建设沼气项目,改进旱作农业。
如今,小小的帮扶领导小组,其工作已涵盖到了秦安扶贫的诸多层面。
倾真情:情洒羲里娲乡
国家文物局帮扶秦安工作的两名人员,瘦的叫李培松,胖的叫尹建民。
他们就是国家文物局特别选派到秦安蹲点专职搞扶贫工作的两位干部。两位扶贫干部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给秦安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深深地教育了广大干部。
2001年11月,尹建民走出北京的办公室丢下家人来到西北的秦安县。在三年的任副县长职务期间,经常工作上超负荷工作。在负责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时,由于连日超负荷工作,将自己累成了重病,但他轻伤不下火线,边打吊针边工作,噪音失哑几近休克就连医护人员也潸然泪下。
在尹建民的努力下,秦安县完成了兴国寺和博物馆安防、消防、避雷系统工作,博物馆陈列展览和库房内配设施工程。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以及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等项目工程,并促成博物馆的对外开放,落实农牧局种羊其他建设项目250万元,旱作农业改进及农村能源改造项目305万元,秦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90万元,城市供水改造项目210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帮扶下,自1999年以来,该县文物工作连年上台阶。2003年12月,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秦安“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秦安人民对国家文物局的帮扶工作在满意之余,对其真情在感激之余,还有新的企盼!(记者 张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