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撑起大民生
——平凉市集中财力改善民生掠影
说来,平凉市的财政怎么也算不上“富裕”。怎样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平凉人而言,显得尤为“难心”。
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可刀刃是什么?平凉市给出的答案是“民生”。娃娃上学、老人看病、衣食住行……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这些琐琐碎碎,就是天大的事。
可钱从哪里来?平凉市财政局副局长刘龙泉掰着指头说:积极争取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整合专项资金,压缩车辆购置费、出国经费、接待费、水电费……
西阳村上庄,70岁的杨明俊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出平凉市崆峒区,向西北方向,沿山路弯弯绕绕,上了山又下了沟,就到了西阳乡西阳村。这个紧挨着宁夏地界的村庄占据了四个山头两个沟,6个村民小组分别名为北山、东山、南山、上庄、下庄、西湾,听听这些名字,就能想象出地形有多崎岖。
西阳村十年九旱。村民说:“旱了玉米旱小麦,渴了牲口渴了人。”人畜吃水往年全靠从沟里挑,年轻人忙田里的活,挑水就成了老年人的事。70岁的杨明俊就承担着这个重任,一个来回半个多小时,一天挑两回,勉强够人喝,牲口就赶到沟里去喝。遇到天旱的时候,沟里没水,就要去更远的地方挑水吃,天不亮就得去排队……杨明俊张开嘴指着自己的牙齿,很专业地说:“氟超标,牙都喝黄了。”
西阳乡副乡长李桂兰接口道:“在西阳村,上庄喝水还不算最难的,因为离沟不算远。在西阳乡,西阳村喝水也不是最难的。”李桂兰向远处一指“过了这个山再翻那个山,喝水最困难的要属安河、火莲湾、下马……”
西阳正是“一川二塬七分山”的平凉缩影。在平凉,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山塬区,饮水问题一直是个难题。2004年的时候,全市仍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00.7万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2005年开始,平凉市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来对待,先后解决了54.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平凉市继续把此项工程作为惠民、便民、富民的实事来抓,开工兴建了16处26项工程,解决了7县区42乡镇200个村15.6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创历年最高水平。
多年承担挑水重任的杨明俊老人终于“歇任”了。
民馨家园内一排排小楼整齐排列,77岁的张玉英老人说,这房给我,高兴得几晚上睡不着
记者到崆峒区城西民馨家园采访时,小区二期工程13个单元234套廉租房正在抓阄分配。之前,77岁的张玉英老人和第一批住户已经入住该小区:“这房给我,高兴得几晚上睡不着。”
张玉英说自己一辈子租别人的房住,南门什字、东台、盘旋路……城东城西租了个遍,租的都是平房,一下雨,这里那里总漏水。
张玉英目前住的这套廉租房实用面积31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2元钱,这比她之前租的任何一套房子都要便宜得多,条件也好得多。考虑到她年龄大,区里照顾她住了二楼。张大妈很知足,一室一厅一卫一厨,一个人住绰绰有余。不怕下雨不怕刮风,上厕所不用再出门,冬天不用再生炉子。张玉英说:“没想到自己受了一辈子罪,到老了把福享上了。低保吃上、楼房住上、肉食补贴拿上……在我爸我妈手里没享过的福享上了,在儿女手里享不上的福也享上了。”
以孝行感动中国的阳光男孩张晓的家也在这个小区。这套廉租房使张晓母子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家。之前,他和他的母亲曹雪红四处为家,四处无家。曹雪红拿到廉租房钥匙后,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再问儿子:“你掐我一下,我看疼不疼,不会是做梦吧?”
廉租房圆了众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梦。去年底,全市共实施廉租房项目10个,施工面积1478套8.4万平方米。今年,全市计划新增廉租房5636套28.18万平方米。
一排排廉租房立起的同时,一片片棚户房正在被推平。平凉市正在进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样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平凉市城区目前共有19个棚户区,低保户、低收入家庭占棚户区总户数的比例高达75.7%。
房屋低矮,小巷逼仄,下雨天泥泞难行,晴天蚊蝇横行;行路难、排水难、如厕难、环境脏乱差……棚户区的景象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格格不入。尽管棚户区大多地处黄金地段,但由于人口密集,拆迁成本高,建设投入大,没有一家开发商敢揽这个“瓷器活”。年复一年,棚户区成为这个城市的“硬伤”。
棚户区改造的“瓷器活”最终由政府揽下,并将此事列为2009年10件为民所办的实事之一。平凉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崆峒区组织实施平凉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今年对北大寺、过店街、新民北路等6个片区进行改造,6个片区改造总面积1510.24亩,内有住户3013户,房屋总建筑面积43.84万平方米。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市上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把棚户区改造和落实房改保障政策、建设廉租房紧密结合,从群众的所需所盼入手,本着界定产权、区别对待、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建设时序上先建廉租房、回迁安置房,然后开发商品房,优先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让棚户区改造贴民心,让弱势群体得实惠。
棚户区景象正在消逝,感到拆迁安置政策前所未有实惠的住户已经搬离此处,不久这里将矗立起一片崭新的住宅小区,如果愿意,棚户区居民不久后将住回自己的新家园,而这处城市的“硬伤”也将随之痊愈。
街道在不经意间变了,乡村在不经意间变了。平凉人说,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由于年久失修,平凉市城区的一些道路雨天泥泞、晴天飞土。为方便市民出行,平凉市自今年7月中旬开始,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对红旗街、行署巷等“一街十三巷”,东大街、公园路等“一街四路”和崆峒西路、天馨路等21条城区道路和盘旋路花坛进行维修改造。平凉人说:“路平了,车不颠了,城市也变漂亮了。”
如此大面积的改造却是“波澜不惊”地进行着,市民似乎是不经意间发现,破损的人行道砖换了,残缺的马路道牙换了,凹凸不平的路段重新铺了油,路灯、盲道、下水井盖也在不经意间设置的更合理了。
去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了以广成路泾河大桥、柳湖新区路网、集中供热、污水管网、管道燃气等10项基础设施工程和新区绿地公园、泾河大道生态景观带等10项生态文化工程以及便民道路、便民市场、候车亭、垃圾收集点和公厕等10项改善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7.04亿元。
与此同时,儿童福利园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工……152个教育项目开建,47个卫生项目实施,600个“农家书屋”选址完成,145个“一村一场”和78个“一乡一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建成,500户计生特困家庭建房开工,48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全部动工……
件件民生事,事事赢民心。据统计,今年1至8月,平凉市民生支出达到28.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3.9%。数字简单,却透露出“民生”二字在政府决策中的位置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