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潘石屹(上)

很久没有潘石屹的声音了。从什么时候起,很少在地产江湖上看到他狡黠且热情过度的笑脸了。第一篇财经故事会从他开始,也是因为他很善良,并且代言了那个地产的黄金时代。一晃十几年,身边很多好朋友都跟他有关,许洋,非非,苏鑫,王珂,瘦瘦,阿松,太多太多的SOHO人在身边川流不息,在朋友圈里生机勃勃着。
这些人里,很多人对我说,离开那里多年,没法不去想念潘石屹,没法忘掉SOHO小报的日子,包括我自己。也有很多人说,为啥写他,一个过气的开发商?可我,还是想从他写起。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代言了那个地产时代的辉煌,值得一提。而现在,正在谱写和创造辉煌的地产商们,身边并不缺少献花人和书写者。
世界是平的,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像潘石屹一样过气。能不能被身边人饱含感情的怀念,评价为善良,就要看他们的修为了。
一个人如果时时都 找不到一个可以握手的人,
那么 他的孤独必然会多一些。

一
很多人提起潘石屹,都会微微一笑,因为他真的很有趣。经历过地产黄金十年的媒体人,很少有人不记得潘石屹。来自甘肃天水的他,貌似土鳖,却娶了一个“洋媳妇”,玩起了房地产里最时尚的卖房游戏。他和张欣,一土一洋,混搭着装点了那个时代中黑白灰的房地产市场,给北京单调的天际线画上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和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
无疑,那个备受质疑的现代城,给北京楼市增添了几分新意,和质疑。包括从SOHO中国出走的大将吴总,一手参与策划了后现代城的销售和开发,也抹不去SOHO中国里的痕迹。
他常说自己没有文化,却做了一份最具人文气息的房地产内刊,SOHO小报。许多年来,房地产圈里,无人能出其右。
令人痛心的是,他说关停就关停了它。就如他说淡出房地产就淡出一样。很少再像之前那样,有事儿没事儿就一脸滑稽的出现在媒体面前,供你品头论足,还主动套近乎。或许,这一次,他只是想做一回自己。
一波一波的地产商,风起云涌,如过眼云烟。此时,一些新老地产人聚在一起,有时会忍不住问,潘石屹去哪儿了?
提起潘石屹,有人面带不解,有人笑而不语。
是的,对一些90后媒体人来说,潘石屹显然是陌生的,他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而那个时代,也确实值得铭记。

二
百度是这样介绍潘石屹的,男,1963年11月14日出生于甘肃天水,著名地产商,SOHO中国的董事长,公司掌管着在中国的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业务。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潘石屹与合作人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房地产。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2016年胡润百富榜,潘石屹、张欣夫妇以220亿财富排名第95位。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潘石屹、张欣夫妇以130亿排名第31。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就是潘石屹目前的公开资料。其中,他的信仰巴哈伊教,以及和一个匿名女子的故事,都公开显示在了网上。
由此可见,潘石屹是一个活的干脆,内心真实的人。他的财富数字在减少,排名却在靠前,更是无声的诉说着这个时代中微妙的不可说的秘密。
数字是坚硬的,冰冷的,这也是我不大喜欢分析数据的原因之一。我总觉得,在越来越坚挺高大的房地产市场面前,我们没有办法忘记这样一个人。他是那么纯粹,渺小,敢爱敢恨敢自黑,并勇于亮出一切。在百亿富豪里,他的这种勇气,始终值得一提。
于是,没来由的,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圈里寻找潘石屹。

三
2005年的一天,我给SOHO中国企划部发了一份简历,时任副总裁许洋面试的我。等通知的时候,我知道他在犹豫我的去留。当时,很想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我可以做好这份工作,但最终没打。
后来,我去了《竞报》,成了SOHO中国的跑口记者。而我的前同事,熊姿得到了那份工作。有天,和许总聊起这件事,他问我为什么没打那个电话?因为他那时候也在犹豫。我说,面试完我就知道你会考虑,如果你认为我合适,打不打电话都会叫我去。或许我天生属于媒体。对此,他表示遗憾,就邀我多多关注SOHO小报,帮他聚聚人气。那些年的小报里,网上灌水,网下聚会,我都积极参与。有一天,我和许洋在MSN上聊天,说别的开发商都给500,SOHO中国发布会怎么只给300呢?我看记者都在嘟囔,骂潘石屹小气呢?他一听,马上安排下面人把标准提高了。
不过他没告诉我,潘石屹不喜欢潜规则,以前连300都没有呢。
SOHO小报是许洋和李楠一手创办维护的,潘石屹下令关停之后,他俩转身去了中信出版社,渐渐淡出了地产视野。很多人媒体人记得他,因为他是一个深具人文情怀的地产人。在熙熙攘攘的职业经理人大军里,他能够被潘石屹一眼识中,需要缘分,和定力。
生活一直在改变。我没有问过小报后来发生了什么,却能想象出来,SOHO小报的关停,许李的出走,都是潘石屹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在如狼似虎的末位淘汰和理想至上的SOHO小报之间,潘石屹能让一个媒体活那么久,还能那么纯粹,已值得尊重。

四
如果有可能,谁不想一边大把赚钱,一边亲近文化?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在潘石屹刚刚学会把商业和文化玩弄于股掌之间后,发现这个世界开始裂变了。拜金的拜金,拜银的拜银。不知不觉间,文化和商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深到相对无言,左右向背,就此别过。有时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的否定不是说,而是不说。
的确,在那个资本嚣张思想卑微的年代,说什么话都显得很多余。
有些时候,沉默不是金子,是刀子!
关掉SOHO小报。这应该是潘石屹在商言商以来,遭遇的第一场文化打击。诙谐如他,狡猾如他,左右逢源如他,看破商机如他,善良敏感亦如他。几十年地产风雨,无数的商业羁绊都没有将他绊倒,却一不小心跌到了文化之心里。许多年以后,他很少对外谈及SOHO小报,或许因为这是他内心永远的痛,比失去多少个亿的资产都难以消除。
对我们这批SOHO小报的粉丝来说,那是一个钢筋水泥之下的避风港,无数深具情怀的媒体人都在那里释放,解压,抒情,甚至谈恋爱。小报是跨界的,成立之初就打通了文化和商业之间的界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多少声名鹊起的网红都在那里孵化,诞生,冉冉升起。
许多许多的名字,也从此被尘封在那里。

五
从某种程度来讲,潘石屹虽然一直微笑着面对公众,内心却更像一个小众人物。就像他们夫妻笃信的宗教,巴哈伊教一样,是一款独立的宗教。这些年,他们夫妻似乎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和灵魂对话的方式。
尽管,这对很多无神论者来讲,有些不可思议。
或许,他在商业模式上走的太深太远,以至于有点儿看不清前方了。所以他选择了停下,去寻找新的方向,宗教算是一种。但他应该不止于此。如果说宗教真的仅仅是一种寄托的话。
去年,在报社的选题会上,领导说到潘石屹,轻蔑的说了句,没什么可写的,转型一年,才赚了几个亿,还敢说赚钱了?我当时想,不能完全以数字论高低吧?潘石屹辉煌的时候,北京的房地产几乎都是围着他转。那时候,他和任志强是出了名的地产明星二人转,整天高喊着房价涨跌,把媒体人忽悠的上气不接下气。他创办的SOHO中国,出了很多员大将,一度被誉为地产人的黄埔军校。他和张欣的故事,也是从传为佳话到传为笑谈,再到被传为佳话。一系列的感情经历都展现在媒体面前,磕磕绊绊,一览无遗。潘石屹是多元的,活生生的,很难用一两个亿还是几百个亿去评价。
不过,现实中的潘石屹敢于自嘲,也敢于自黑。当他坦然的对着媒体说今年转型赚了几个亿时,相信他并不觉得丢脸,因为这是他的选择。

六
很多从SOHO中国出来的人,都很怀念潘石屹。而对张欣腹诽的人倒是不少。从文化来讲,他俩一中一西。从性别来讲,一男一女。其中差异,你懂得。
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也算活的漂亮的,金钱女人,爱情灵魂,雨露均沾。以前,媒体圈儿有个笑话,说潘石屹和任志强哼哈二将,本质大不同。比如,潘石屹请记者吃饭,对方客气的说,潘总,咱吃碗面就好。潘石屹手一挥,吃什么面啊,得去吃西餐,正式一点儿。记者吃完饭转身却说,一个土鳖,装什么装啊?看人家任志强,就请你在单位食堂吃盒饭,还不用花钱,他自己天天那么吃。朴实!
多年以后,再说这个笑话,有没有觉得更好笑了。任志强也不是包治百病吧?换成是我,宁愿和潘石屹去吃顿西餐,看他装逼,也不想陪着任志强吃工作餐,听他骂骂咧咧的。作为媒体,整天骂的人还嫌少吗?
有句话怎么说了,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想在自行车上笑。要知道,这个荒诞的段子骗了多少萌萌的少女之心啊,你怎么就知道人家坐在宝马车里都在哭,你坐在自行车里就能笑呢?片面的看世界容易把自己带入沟里。
不只是房地产圈里,这些年,到处流传着面无愧色的谣言和游戏。

七
2016年行将结束,跃跃欲试的房企都在谈千亿,几千亿。恒大万科之流此起彼伏着。而眼前的朋友圈里,很久没有听到潘石屹的声音了。从什么时候起,很少在地产江湖上看到他狡黠且热情过度的笑脸了?这些年,我和潘石屹接触不多,虽然在发布会上经常遇见,却从未主动上去打过招呼。唯有一次,在SOHO尚都洋气的发布会上,他主动走过来和我说话,“衣服不错,哪个牌子的?”
我笑了笑,没有告诉他。因为我想,他也就是过来寒暄一下,给新入行的记者留点儿好感,不会真的关注什么服装品牌。
一晃多年,很久没有潘石屹的声音了。当时,我和很多SOHO人关系不错,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他,却没有留过电话。什么时候起,很少在地产江湖上看到他狡黠且热情过度的笑脸了,又开始想起他。第一篇财经故事会从他开始,也是因为他代言了那个地产的黄金时代。一晃十几年,身边很多好朋友都跟他有关,许洋,非非,苏鑫,王珂,瘦瘦,阿松,太多太多的SOHO人在身边川流不息,在朋友圈里生机勃勃着。这些人里,很多人对我说,他很善良,离开那里多年,没法不去想念潘石屹,没法忘掉SOHO小报的日子,包括我自己。也有很多人说,为啥写他,一个过气的开发商?可我,还是想从他写起。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代言了那个地产时代的辉煌,值得一提。而现在,正在谱写和创造辉煌的地产商们,身边并不缺少献花人和书写者。
世界是平的,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像潘石屹一样过气。能不能被身边人饱含感情的怀念,评价为善良,就要看他们的修为了。
寻找潘石屹(下)

人类是奇特的动物,虽然个体一直努力在追求真实的活着,但那永远只属于私人经验领域。潘石屹在商业和文化之间双向打通之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沿着精神诉求去寻找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终极信仰。那么,他会找到答案吗?
尽管采访过程中有很多潘张的爆点,借着林丹危机,大可以谈一下老潘经历的信任危机,但小外财经故事会不是为了揭黑和窥探隐私,所以对潘张的私生活一笔带过,不做任何延伸,亦不做道德评判。只是尝试着把一个活色生香的资本故事和人性本色呈现给公众,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善良温和备受诟病的老潘。当然,因为视线和局限所致,只能给你一个小而精的老潘,一家之言的老潘,无法做到大而全。在一个集体挂羊头卖狗肉的时代,很多开发商故事讲得太好,却忘了为什么要讲故事。老潘虽然很会讲故事,却最终一头钻进了自己的故事里。
“我的第一反应是老潘有一个微博,是他去山西下矿井看到一个中年矿工,乌黑的脸、还有叼着烟的景象。第二反应是老苏(我想他说的是苏鑫)带着我看一个SOHO尚都项目(当时刚和华远交接完),不厌其烦在周围走啊走,说老潘已经走了20多遍了。记得那一天,阳光灿烂。真挺奇妙,现在想起来的要么是人脸,要么是一些画面。”
当天,小外在朋友圈里开始了一场寻找潘石屹的游戏。在同一时间给朋友圈里每一个在SOHO中国工作过的人发了条微信,谈谈你眼里的潘石屹吧。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都回复了我,并认真热心的和我探讨了潘石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