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
其实,跟老潘的正面交流次数并不多。
也许现在他还不记得我的名字。
但是,凭一个记者的敏锐和女人的直觉,可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潘石屹。
入行之前,潘石屹的名字便如雷贯耳。
当时,看到有关房地产的报道时,总觉得这人怎么这么讨厌,长得跟个书呆子似的还一天到晚老说房价要涨。
那是2004年的时候,对老潘的印象。
2005年,踏入了房地产传媒,对老潘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别人的报道得知,那时,只觉得他是一个商人,也许有某种奸商的气质。
看到他的每一条新闻,都会考虑一下这背后蕴涵了什么商业目的。
有同行说,潘石屹人其实挺好。
我想,人有了钱,肯定就有人说他好;事业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也没有了架子。
所以不以为然,仍然坚持当初的判断。
老潘,就是那个永远都耐不住寂寞的老潘。
后来,做一个有关房地产税费的选题,那个时候老潘正在国外,是越洋电话,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感觉他的激动。
他激动甚至愤怒都是有理由的——纳税榜少了SOHO几个亿。
但他的如此高调还是让记者对他无法由衷地喜欢。
一个老总,怎么能像个明星似的每天抛头露面?
那个时候内心盼望老潘像王石一样退休,这样地产圈就安静了不少——这个心态跟其他惟恐天下不乱的记者有些不同。
可能是因为入行不久的原因,盼望天下太平。
而后,没有新闻可跑的时候,便想如果潘石屹出来秀一下的话,也许又有文章可做了。
后来便有了《阿司匹林》的放映和老潘在各大电视台的走阙。
也是一道很不错的风景。
虽然在老潘的电影处女作之中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但觉得电影中的那个中年男人现实得有些可爱。特别那一句,“女人啊,就跟风险投资似的,谁有钱就奔谁去了”。典型的房地产语气,让枯燥的地产突然生动了。
尔后,看他的博客,又闪烁着智慧的幽默。
第一次见到潘石屹是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录制的贵宾室,但是本刊主编正与主持人沟通节目流程时,潘石屹被工作人员请了进来,那个时候离节目要求到达的时间早了半小时。
看墙上的钟时,我对老潘有了一丝好感。
贵宾室因为座位有限,我站起来给老潘让座。
还没坐稳,老潘便说了起来,听着他的天水普通话,让人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主编、主持人、老潘三人的谈话也被我用录音机偷偷录了起来。
期间,他友好地给我让了三次座位。
他的每一句都能把人逗乐。
原来一个成功的男人,心态竟然可以这样阳光的,外面时有一工作人员出入贵宾室,他会像小孩一般地怀疑:“是不是卧底啊?”然后大笑。
老潘笑起来的时候,让人觉得,觉得很塌实。
至少,会让人相信他的诚恳。
中途,他还愉快地接受记者的采访和拍照,因为准备不充分,聊的时间并不长,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时,和在他身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他聊天时,感觉天壤之别。
也能理解他本人的性格与很多报道不太相符的原因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潘石屹,是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而闲聊时的潘石屹,是个聪明机智的成功男人,抛去他所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光环,他仍然值得尊敬。
在化装间,潘石屹和蔼地接受任何一个人的合影要求,让助手抱一摞《潘石屹的博客》一书,送给在场的人,为每一个拿到此书的人签名。
对于总是与他唱反调的于凌罡,老潘亦是非常客气地招呼。
在等待出场前,安静地在观众席候场,没有任何摄影机对着他,他仍是非常专心地看着场上嘉宾的谈吐。
节目进行中,非常敬业的态度亦非常专业的辩论让对方哑口无言,并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节目结束后,耐心地一一接受媒体的提问。
很多人对于潘石屹的博客是否亲自执笔感到怀疑。在那期节目播出之后的两天内,老潘在博客上发表了他的感受,字里行间,记者能够读出的老潘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结果,还有他的确是自己创造的文字——因为有些内容,只有为数几个人知道——当时,没有其他SOHO中国的员工在贵宾室里。
真实的潘石屹离我们并不远。
只是媒体刻意制造的距离,以及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