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初,婚后不久的潘石屹和张欣共同创建了红石公司(SOHO中国的前身)。
从生活上一对恩爱的夫妻,到事业上一对默契的搭档,十年来,潘石屹和张欣分工明确:潘掌管财务和政府关系,张负责美学和设计事宜。
有人说SOHO中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不俗业绩,有赖于潘石屹在房地产行业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战略眼光、独特的市场理解,以及多年来在房地产行业广泛的积累;也有人说,正是张欣以不断追求产品创新设计、并坚持以客户品位和要求来定位公司产品,才使SOHO中国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和激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中脱颖而出。
不可否认的是,从建外SOHO到SOHO尚都、从博鳌蓝色海岸到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中国的每一个作品都由于其在建筑特色上的不断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而这其中,张欣自然功不可没。
在39岁的张欣荣膺2005年中国地产青年领袖之际,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21世纪》:有人说您是“半个艺术家”,作为一名青年领袖,您认为您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有哪些不同之处?
张欣:我们和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它的文化含量。比如做现代城的时候,那时全北京都是灰的一片,我记得那是在当时第一个给北京带来色彩的项目。在做长城脚下的公社的时候,是我们把亚洲建筑推向国际舞台。虽然这个项目在市场来讲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但是我觉得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由于长城脚下的公社,中国房地产界一下子对建筑的质量开始关心关注,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这一点,长期来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筑年代建设质量是有至关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在做的项目虽然类型是房地产开发,但是每一个项目都考虑了它的文化含量。
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性。我们几乎很少重复以前成功的项目,尽管新的项目新的想法新的做法,一定就会带来新的风险,但是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们还是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而且也使得这个公司更有趣味性。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作为开发商不光是仅仅注意这个土地我们拿的价格怎么样、销售怎么样,还更多地希望把文化含量加进去。
《21世纪》:您曾说“我的工作是寻找好的建筑师,让他盖出有意思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
张欣:到现在为止,我的工作都没有改变,就是寻找好的建筑师,让他盖出好的作品来。但是寻找好的建筑师并不是简单把著名的建筑师请到中国来,最关键的是什么叫好的建筑,而且能不能让这个好的建筑师的作品跟中国的市场结合,盖出一个好的作品来。 现在中国的开发量特别大,如果仅仅靠中国的设计院作出方案,就没有很新的想法,一定要把全世界所有的人才聚集到中国来。但怎么寻找好的建筑是很空泛的一句话,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往往我们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中国的项目比在国外一般开发的项目大十倍甚至百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师萌发出来的创造力会不会被这么大量的工作和急迫的市场粉碎掉呢?怎么让他进来参与到这个工作呢?这其中需要很多的思考,我们也在不断做这个工作。
在这个工作中,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基本上跟我们合作过的建筑师都开始和别的开发商合作了。这是件好事,最终如果它能提高中国整体的建筑质量的话,我们还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21世纪》:作为您和您的先生潘石屹共同拥有的公司,SOHO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您对公司发展的步骤是如何规划的?
张欣: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一直是想找到一种非常独特的操作模式,从公司的管理到公司的作品 都希望是一个很独立的模式。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定位就是不希望做千篇一律的量非常大的产品。但是我们现在做的项目从销售来讲还是非常的大,CBD的含金量非常高,因此我们的整体定位还是高端市场,但是做的量要大一些。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做过15万平米以下的项目。建外SOHO更是达到70万平米,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策略。
同时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建筑设计是我们公司产品的灵魂,这也是我们发展的目标。现在公司已经很稳定了,一年差不多40亿销售额的规模,工作也不像以前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点上,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操作,一步一步的越来越程序化。但在程序化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要保持个性化。我们一直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成为,让人家一说起,都知道你这个公司的名字,但不知道你盖了房子。我们希望人们走到北京的某个地方,都知道这个房子是SOHO中国盖的,最终你的作品是要为你讲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