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潘石屹>>正文

《老潘进城》第二期实录:老潘把握身体做事用巧力,于凌罡作门僮时就在研究城市化
(2005-5-22 19:05:46)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  打印本页


老潘新说

  主持人:老潘进城看到都是新鲜事,潘总你有没有发现,就是说,你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你发现慢慢你就觉得是这个城市的人,我记得我是92年8月来的北京。

  潘石屹:我也是92年8月,我从海南到北京来的时候,正好是大桃子下来的时候。

  主持人:秋天。

  潘石屹:秋天?

  主持人:因为北京6月份是没有桃的,只有在七月份才有桃,那我们俩应该差不多。但是,我自己感觉我大概住了将近八九年之后,我才感觉我是个北京人了,当时我觉得几十万的城市,我怎么能生存,但后来你发现您生存下来了,而且有时候还有滋有味的,心里有点偷着乐。

  潘石屹:做房地产以后确实把北京的方向感搞清楚了,原来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众笑)

  主持人:老迷路!

  潘石屹:老迷路。

  主持人:可是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你老觉得你不是北京人,虽然住了这么多年,但是真的比如搞个评比,搞个排行榜把北京评的特靠后,比如评得不如上海,不如广州,你心里还觉得挺不服气。

  潘石屹:最近好像社科院做了一个排行榜,把北京排得挺靠后的。

  主持人:这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潘石屹:这肯定是上海分院搞的。

  主持人:评的是上海第一,深圳第二,北京第四。怎么是上海第一你觉得?

  潘石屹:我觉得不应该,从这整个排行榜本身来说,如果是评某一项指标,比如像他的文化、旅游如何,整个的风景如何这个东西可以评,如果搞一个综合的城市排行榜,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主持人:标准很模糊我觉得。

  潘石屹:是的,因为每一个城市都跟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把所有的特点全部拉平,用个统一的标准去评的话,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

  主持人:您觉得咱们北京的竞争力在哪儿,你看2008就奥运了,现在排第四,不是越来越下滑?

  潘石屹:我觉得北京最大的竞争力跟上海的不同就是这个城市的丰富。这个城市,你看有政治,有文化,还有商业。

  主持人:还有那么多奇怪的人。

  潘石屹:这个丰富不光是中国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各种各样的思想家、空谈家。

  主持人:(笑)空谈家,我觉得这个比较多。

  潘石屹:这都是北京,丰富,像上海这个城市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主持人:您说的特别对,我自己也到上海,到广州,我就觉得……

  潘石屹:广州就要比上海更商业化一些。

  主持人:我觉得人没那么好玩儿,好有意思的人不多。

  潘石屹:我记得去年有一个记者问我,他说你去了世界上这样多的城市,最漂亮的城市是哪个城市,问这个问题我才想我去过的城市,我一个一个想,其实想到最后,还是觉得北京,觉得北京这个城市挺有意思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2005全球生活质量调查,这个排行榜挺多的,

  潘石屹:一般都是媒体他是为了吸引读者来看它的杂志,看它的报纸,就做各种各样的排行(找由头)。实际上你不要把这个东西搞的太在意,如果太在意这个排行榜的话,就有点走火入魔,我记得我刚认识我老婆的时候,我就给我们老婆做一个介绍,说我多大岁数,什么时候出生的,身高体重,最后说我是从甘肃天水来的,可是这个天水是个小地方,一般人不知道,我跟她说这是全中国第五十大城市,她说第五十大(很惊讶)。

  主持人:我怎么没听说过?

  潘石屹:可是在中国排名第五十的话。

  主持人:是真排在第五十?还是你自己排的?

  潘石屹:好像是一个报纸还是杂志排出来的。

  主持人:可是天水这个名字还真的挺有名的,我不知道怎么出名了。

  潘石屹:可能排行组织里面没有天水人,所以就排到特别靠后。

  主持人:你老婆怎么说?

  潘石屹:我老婆说,第五十了还什么大城市,那就最小的城市,人家都说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你在中国排在第五十,肯定是小城市。所以她以后就老是拿这做一个笑话,就是说我给她第一次介绍的时候说我是从甘肃天水来的,是全中国第五十大城市,第五十还大城市。所以我觉得对这个排行榜不要太在意,每一个城市一定要有它独特东西,个性的东西。

  主持人: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新鲜的,下面这首歌是一首网络上最火爆的歌,但是它不是一首歌,是串了23首最流行的歌,来听一听。(放网络歌曲《刺激2005》赵英俊)

  潘石屹:其实刚才我们听这首歌就是现在的流行趋势。

  主持人:拼贴。

  潘石屹:有句话就叫做:混合就是有活力的。所有的东西都得混到一起,比如说吃饭有西餐、中餐、韩国烧烤,混合在一起吃。歌是一句接着一句,一句接着一句,这还是一种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就是每一首歌同时唱,十个人,二十个人一起每人唱一句。

  主持人: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

  潘石屹:还不是没有耐心,我觉得这个要说的比较深奥一点的话,它实际上是一个平衡,就是说只有杂乱无章,非常丰富东西才是一个平衡,如果只有一种东西,一种单调东西,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

  主持人:您不是有一本书叫做《杂碎》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

  潘石屹:我们想的意思也是这样一个意思,只是用这本书把它表达出来了,就是要它丰富,要它自然,要它杂乱无章,如果要单一的话,你可以设想一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女人,或者只有一种男人,五十年以后,人类就毁灭了。

  主持人:那找谁都一样了,没什么劲了。

  潘石屹:(没反应过来的表情),男女的事情我一下反应不过来。

  主持人:(笑)。

  潘石屹:比较深奥。

  主持人:这个我灵。你那个广告就是前两天?

  潘石屹:我的广告就是我看完《功夫》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个就特别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特征,就是杂乱,混合,有活力,我也来一个,我就把脚给踢了起来。当然那脖子以上是我,脖子以下就不是我了。

  主持人:你付钱了吗?(众笑)要不要付人家那个电影的版权?

  潘石屹:要给我付吧,我不是给电影做广告吗!

  主持人:还真是。反正谁也没付给谁。

  潘石屹:谁也没付给谁,谁也没欠谁。

  主持人:真是。

  潘石屹:结果这个就是歪打正着,过了两天我们对面的那个项目,任志强开发的项目,给我发了一份红头文件,说你臭脚丫子踢的太高了,把我的风水破坏了,我现在的销售不好,所以我现在取下来了。

  主持人:我看你变成跑了。

  潘石屹:跑是一个叫"超人先生"(《超人总动员》)。

  主持人:这我还真不知道。

  潘石屹:有那个电影,就是一个家族,整个都在城市上空在跑着。

  主持人:我觉得你对流行文化特敏感。比如说《功夫》马上就用了,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天下无贼》,什么"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我觉得你应该把这个给用上。

  所以说拼贴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流行文化的特征,我喜欢看,我不喜欢看那种特别深奥的东西。

  潘石屹:你要仔细想的话,拼贴的东西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它从各个角度来反应我们存在的整体,把它分门别类做的话,那都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中国思维喜欢所有的事情都是融在一起的,你看过《英雄》这部电影吗?

  主持人:看过。

  潘石屹:《英雄》这部电影比较典型,比如无名出来要武打,武打的时候有一个弹琴的,无名说别走,然后弹琴的在弹,话外音就说:实际上舞剑跟弹琴是相通的。而且还用了老子的话叫:大声希言。然后就是弹琴呢,可能跟舞剑是一回事,最后秦国的剑开始打赵国了,赵国的人平时不写字,这时候才练书法,结果来了一帮人练书法,而这个画外音说这个舞剑,练书法又是相通的。这就是一个融合,所有的事情都是连在一起的,相通的。

  主持人:看的挺认真的,研究的挺透彻。

  潘石屹:这都是最近流行的几部电影。


问老潘——让网聊更加有看头

  主持人:不久前出的这件事,我觉得可能不光潘总,很多人也是挺难受的一件事,天及英才陈逸飞先生去世了,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消息的?

  潘石屹:我是星期天在一个饭店里面坐着,我的手机关着,我老婆的手机开着,后来别人发来短信,说陈逸飞去世了,说完以后我就愣了,我说愚人节吧。我觉得第一个是开玩笑,因为我上个月刚刚见完他,我说肯定是开玩笑吧。我老婆就打了几个电话问别人,说是这样的情况。

  打电话给陈丹青,陈丹青就给陈逸飞老婆打个电话,他老婆说这两天就不太舒服,他说把《理发师》的电影拍完后去查一查,结果一直拖着没去,去了一查是胃出血,就去世了。觉得听了以后心理看还是一震。

  主持人:真的是一震的感觉。

  潘石屹:因为上个月还是上上个月。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老婆,我还跟陈逸飞开玩笑,这说是谁?他说这是我夫人。

  主持人:很年轻。

  潘石屹:我说你典型的老夫少妻。

  主持人:孩子刚满四岁。

  潘石屹:我说你得锻炼身体。他笑了一下,真是没想到。

  主持人:你那时候觉得他气色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潘石屹:没有,我觉得都挺好的,都很健康。

  主持人:我旁边的很多人马上就去体检了。

  潘石屹:我也是。第二天我就去体检了,体检了整整一天,

  主持人:有问题吗?

  潘石屹:查完以后,说是:你是不是运动员呢?我说不是,各项指标还都挺好的,他就听我心脏,每分钟跳五十次,他说五十次是非常少的。

  主持人:运动员才会跳得少。

  潘石屹:运动员可能四十多次,五十次。所以我的身体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别的也没有什么事?

  潘石屹:别的各项指标都正常。没什么事情。

  主持人:我觉得其实像你们每年应该去体检一次,为什么就会非得出了这事情你们才会有这样的警戒性?

  潘石屹:我总觉得自己能够把握住得自己的身体,好像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体检的时候要填一个表格,就是问你什么时候住过院,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住过院,我一直想一直想,想完后就说,我这一辈子还没住过院,从来没住过。

  主持人:那你吃药吗?

  潘石屹:吃药吃得很少。我是尽量少吃药,感冒能够扛过去就扛过去。

  主持人:城里人就不如你。

  潘石屹:小的时候没有吃药,可能还是一个福。

  主持人:说到陈逸飞这个事情,好多人说他是累病的,你觉得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吗?

  潘石屹:他做的事情也有点太多了,刚才我们叫什么"拼贴""混合",他是全部混到一起了,服装、绘画、杂志……绘画当然是他的老本行了。

  主持人:视觉是他的?

  潘石屹:对。模特公司,又拍电影。

  主持人:逸飞服装?

  潘石屹:对,服装,还在出书。还在搞什么设计。

  主持人:可是我觉得你这么多个项目,其实流动资金量这么大,你身体这么好,他这个事情是很多,但我觉得比起你来,我们说相差无几吧,怎么你挺好,他就这样了?

  潘石屹:那……(笑)。

  主持人:不是这个意思。我不觉得累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因为从体能上来讲,还有比陈逸飞更累的。

  潘石屹:所以我觉得人要做任何事情的话,一定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身体,另外一个,做事情用的力要注重方式,巧力。而且这个力是自然而然出来的,包括你主持一个节目,做一个生意也好,或者你打一个电脑,弹一个钢琴也好,都是你身体里面自然而然出来的力量去做。

  主持人:你跟陈逸飞认识这么长时间,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还是一个特别要强,我做事不能输,就要赢的这样一个人。

  潘石屹:他是一个特别成熟的人,而且对人都非常的有礼貌,你要他的办公室的话,他怎么安排,怎么接待你,然后怎么安排吃饭,吃饭怎么样,我就觉得是一个讲究。

  主持人:你知道现在有些人得了一种病叫做"焦虑症"。我觉得他永远特注重别人反应,比如谁觉得不妥,哪有问题,他甚至会睡不着觉。这个焦虑症就导致腹泻,有一些十几年腹泻,不知道问题,最后一查是"焦虑症"。所以这个要来放松,陈逸飞就有点太周到了。

  潘石屹:太讲究了,自己的压力就很大。

  主持人:太累心了。

  潘石屹:他这个还是一个上海人,就觉得只有这样的话,才有教养,才是自身修养的表现,可是北方的有些人就大大咧咧的,什么东西就骂骂咧咧的,包括做个电视节目也是骂骂咧咧的,不是说你。是李敖。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一句话:珍惜身体。看完这个节目,大家赶快去做体检。我觉得别的都是假的,身体是重要的。

  潘石屹:你的体检做了吗?

  主持人:我不用体检,我做谈话节目成天就倾诉,我活长着呢。


老潘请客

  主持人:《老潘进城》,我们接着继续聊,今天我们请来的新闻人物是于凌罡,欢迎。(于凌罡:31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2003年12月,提出民间集资建房案受到媒体广泛关注。2004年4月,集资建房得到政策法规上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该集资建房项目正在进行中。)

  于凌罡看上去比较老成,其实我打听了一下是73年出生的是吧?

  于凌罡:也30多了。

  主持人:可是我觉得没我大,却做了这么大一件事。

  于凌罡:其是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

  主持人:你平时好像没开机之前,说话是这样的(活蹦乱跳的动作),现在有点搂着了。

  潘石屹:你给我们把合作建房简单的介绍一下,用五句话,说什么叫合资建房子。

  于凌罡:合作盖楼这件事,他首先就是说,老百姓自己拿出自己的钱来去进行一种合作;那么他的合作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得到一个我们自己可以作主的房子,比如说我们当中可以去经营它的物业,它的收益给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去共同谋划一些服务,而不是以担任的形式取得服务;同时我们可以营造一个社区氛围,就是人和人之间认同的社区氛围;再有最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在这里面通过自我管理和决策为社会产生一些社会价值;可以讲就是说,如果说第五句话,就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有一定贡献,也就是解决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都是老老实实去像潘总这种地儿看房,然后签合同,银行做按揭,您做这事是让老百姓集资,然后盖房。

  潘石屹:法国就有一个建筑师,做了一个房子叫马赛公寓,跟他这个想法一样。

  主持人:成功了吗?

  潘石屹:房子还是立着,可是这种模式是不成功的,一个伟大的理想跟现实结合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于凌罡:这要看时代。就是说我举一个例子,说达芬奇去造直升机谁也不相信,但是达芬奇画过直升机,可是我们如果说,西科斯基他不会造直升机,那就错了,西科斯基的直升机恐怕就上万架。那全世界乱飞。

  主持人:可是我觉得这事听着挺好的。

  于凌罡:合作盖楼这件事,最早是在1866年的英国,叫罗须戴尔先锋社,它在欧洲流行起来应该是在一八几几年。

  主持人:你都研究了。

于凌罡对,这方面我们有个专家。

  潘石屹:有理论基础。(众笑)

  于凌罡:而且在目前我可以说国外成功的例子,往远了说,就说美国,美国是在1949年开始在长岛,他建立起来整个这一套房子的系统,可以说经过了大约二三十年的时间,解决了整个美国人的住房问题。

  主持人:潘总,其实我觉得,他其实是干什么吆喝什么了,他挺研究的,他说这些我就跟听天书似的,反正我不知道你们以前研究不研究,你知道这些事吗?

  潘石屹:我也是一知半解,没有这样,我是少说多做,先把房子建出来。

  主持人:你别跟他谈别的,他没兴趣,你还想跟他哈拉两句别的,他马上直奔主题,老是房子,然后你跟他说这咖啡怎么样,他说咖啡挺好,房子其实是这样的,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我觉得你最近状态特别着魔这事,你现在谈恋爱了吗?

  于凌罡:没有

  主持人:你也不想谈恋爱,我估计。

  于凌罡:想,但是没时间,没人想跟我。

  主持人:你小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英雄主义的梦想,自己?

  于凌罡:肯定会有,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英雄主义的梦想,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总是想为社会留点什么,因为毕竟我们是人。

  主持人:哪怕当炮灰也无所谓。

  于凌罡:当了也没办法,就是螺丝钉真得让我当,我也没办法,小时候我还被拧在友谊宾馆的门僮那个位置,拧了三年。

  主持人:你在友谊宾馆当门僮?

  于凌罡:对。

  主持人:这个经历还不知道呢。你当门僮的时候,想过要集资盖房这件事吗?

  于凌罡:当时研究城市化。

  潘石屹:当门僮的时候在研究城市化。

  主持人:然后想友谊宾馆这房盖得不怎么样,会想吗?

  于凌罡:我是觉得如果我不研究点什么,这一辈子我觉得作为一个来讲,如果我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我就要努力改变而不是在抱怨。

  主持人:第一次听到于凌罡干这事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吃惊,咱们不管这事能不能成,就觉得这小伙子敢想一些别人不敢想的事。

  潘石屹:第一次听到这个的话,还是特别新奇,因为这个时代做任何事不能是一种模式,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包括可能有好多种模式是提出一种空想,实验的话不成功了,不成功都不要紧,我 觉得有想法是件好事情。

  主持人:我听说你以前是IT界的工程师,你现在不当工程师了吧?

  于凌罡:是这样,我就是说合盖楼,最早是研究城市化,我最早不是研究建筑,是研究城市化,不是房地产,是从是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比我学计算机还要早,那个时候中国也没有什么人学计算机。

  主持人:但是你就放弃了。

  于凌罡:没有放弃,就是始终在做,但是因为我也得生计,所以理想和生计是两个方面,一个人最好是一边做着生计,一边又维持着理想,我的理想现在就是说。

  潘石屹:理想就是盖房子。

  于凌罡:理想就是让老百姓都住上房子。

  主持人:你当时当工程师的时候,住什么房?

  于凌罡:我家里比较走运,我是北京的,所以父亲分的单位的房子,经过房改在1996、1997年的时候,我们家买下来了,当时还买得比较便宜,比现在市场价低很多。

  主持人: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你这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说你认为现在的房子卖得太贵了,你觉得不值,所以你盖一个又好又值的房子。这是不是在影射潘石屹。(众笑)

  于凌罡:潘总盖的房子比较贵。

  主持人:这事没错,又贵又值。

  潘石屹:于凌罡做的这个合作建楼,跟我们这个商品房唯一的区别在哪呢?

  主持人:您给我们讲讲。

  潘石屹:他就是没利润,保姆是共同的去请,这个物业共同的去分享,就有点像公社。

  主持人:(笑)这不是长城脚下的公社?

  潘石屹: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分享,没有利润,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很好的。

  主持人:可是他刚才跟我说了一句,在没有录制之前,他说其实为什么能做成这事,是因为利益,既然没有利益,没有利润那怎么又能成功到最后?

  于凌罡:这个利益是这样,就是说,我们不存在谁挣谁的钱,是大家共同去运作一件事情。

  主持人:可能大家想法会不一样,你比如说标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一件事情认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于凌罡:他来之前就已经认同了这个共同的标准。

  主持人:人是会变的,你比如说有的人耳朵根子软,你跟我这个对,三天以后我觉得不对,我觉得我跟着你吃亏了,我觉得现在一点都不好,那怎么办?

  于凌罡:这个原因就是说,存在一个客观现实,老百姓去买房子,他的不满意度会更高,我就讲合作盖楼这件事,为什么是2003年底提出来,2004年才开始运作,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房价还没有涨得这么厉害。我还记得2001年的时候,我在神州数码,希格玛上班的时候,对面的太阳园也就卖5000多一点,那个时候我觉得老百姓其实也不是买不起,都买的起,只是不好意思去买,觉得这个压力太大。但是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买的话,现在也许就涨了一些。所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推动,就是到那个时候,没有于凌罡可能会有张凌罡、李凌罡,他会把这事做起来,所以这也是我说它一定会实现的原因。

  主持人:但是我看过一篇报道,其实我对这事不是特别懂,我只是拿来,因为我觉得观众比较感兴趣,说你被冯仑招安,那你是被招安了吗?

  于凌罡:我应该是将来等着被政府招安。

  主持人:(笑)不是被冯仑招安。

  于凌罡:客气讲就是,如果我不客气的说一句,应该是我把冯总给转变了,为什么呢?就是传统的开发模式是开发商自己拿钱盖楼,预期老百姓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就蒙,我也不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我就是蒙,我觉得我专业,我有这个特长,蒙完了之后,觉得老百姓会要这房子,比方我盖一个房子,比方说我定价一万七,我就相信老百姓会来买。

  主持人:他一万八定的。

  于凌罡:不管多少钱,总之我定多少钱(潘总旁白:老害我。众笑)买完了之后,老百姓住进去之后再说,因为这是盲目的预期。

  主持人:那冯仑说了,我这个你要定八千不行,我就觉得应该定一万三。

  于凌罡:他是服务商,不是开发商,他已经转变成服务商了,服务商是什么概念。

  潘石屹:服务商就是家里面雇来的保姆是不是?你家的事情不能作主。

  于凌罡:应该叫裁缝。

  潘石屹:裁缝?让你打扫卫生你就打扫卫生去。

  主持人:那冯仑等于是听他不是被他招安了吗?

  潘石屹:

  于凌罡:实际上是这个概念。就是说比如我拿一块地,他给我提意见。

  主持人:可是我觉得以冯仑经验,他不会听你的吧?

  于凌罡:冯总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叫房地产界的思想家。

  潘石屹:两个思想家碰到一起了。(众笑)

  于凌罡:他一直研究美国模式。

  主持人:你也经常跟冯总,一块聊这些吗?

  于凌罡:没有单独聊过这种事。因为我们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主持人:(笑)还得有人跟着。

  于凌罡:所以我们可以私下通一通短信。

  主持人:你们挺逗的。

  潘石屹:只能通通短信,不能……

  主持人:我怎么觉得你们这特怪,你都不能见面只能通短信。

  于凌罡:也可以见面。

  潘石屹:而且旁边有一个人监督看着。

  于凌罡:因为是这样,我们讲我们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用我们的话说,将来我们也不会有潜规则送钱的这些事,将来如果要有的话,那肯定是不行的,用我们有些人说的话,就是我们就算是拎着一个猪头往庙里送,方丈也不会收的,他不敢,因为后面跟着摄像机,跟着乱七八糟的东西。

  主持人:也希望今后也多跟潘总联系。

  于凌罡:对。多学习学习。

  主持人:虽然不能见面,发发短信还是可以的。(笑)。好,谢谢于凌罡,谢谢。

  潘石屹:谢谢!
最 新 图 片
易小迪与潘石屹联手打造烟台阳光 潘石屹简介 春天到了,去长城脚下的公社游玩 央视《对话》新农村策划会 :潘石 潘石屹:两会关注最多的还是住宅 潘石屹:我不是人大代表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老潘进城》第五期实录
·视频::《老潘进城》第四期
·《老潘进城》第四期实录:老潘说得少写得多,韩乔
·视频:《老潘进城》第三期
·视频:《老潘进城》第二期(下)
·视频:《老潘进城》第二期(上)
·潘石屹五一开始主持谈话节目《老潘进城》
·潘石屹联手李静 CETV-3玩起“二人转”
·《老潘进城》第一期:城里的女海归和男民工
·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博客是个好东西
·一位青年农民和他的网上书店
·模拟现场 甘肃省新闻发言人对答如流(图) 
·图文:新浪2005年度地产领袖排行揭晓
·坚石案主犯终审判无期 其女友被判10年并处5万罚金
·地产大鳄移师烟台 易小迪表示威海房市太小
·潘石屹:我所认识的易小迪
·潘石屹简介
·潘石屹秋波暗送易小迪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博客是个好东西
·一位青年农民和他的网上书店
·如潘石屹能做天水形象大使 家乡人一定会为此感到骄傲
·潘石屹:我所认识的易小迪
·易小迪与潘石屹联手打造烟台阳光100城市广场(图)
·潘石屹简介
·潘石屹秋波暗送易小迪
·潘石屹委托天水在线承建 潘集寨网站正在建设当中
·潘石屹:“我们在一起”
·春天到了,去长城脚下的公社游玩、度假
·博客上贴广告相当于“拿着大炮打蚊子”
·畅想人间仙境 畅游蓝色海岸
·石咀人上央视 探讨新农村建设
·潘石屹:“金字塔”的规则过时了
·潘石屹的山西情节
·写在博客周年--老潘说地产第三回
·视频:新农村策划会-潘石屹与石咀村
·央视《对话》新农村策划会 :潘石屹与石咀村
·潘石屹:两会关注最多的还是住宅价格太高
·潘石屹:谁是最该挨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