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区经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长,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的背景下,在国家“防住疫情,稳住经济”的明确要求下,持续深化“接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了一揽子纾困帮扶措施。
一、麦积区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2021年,全区企业新增4808户,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3915户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8.6%。2022年前五个月,企业新增户1924,较之2021年同期增长数的1930户,略有下降。2021年个体工商户新增3288户,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3915户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16.02%。2022年前五个月,个体工商户新增1288户,较之2021年同期增长数的1270户,增幅不大。目前,全区43044户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达到32517户,占比75.38%。同时,我区市场主体大多数仍是从事批发零售、餐饮等一些传统行业,缺乏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市场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比例高,“出生”(办照)容易,“生存”(经营)难成为普遍现象,存活周期较短,制约着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局。
二、政策引导助推市场主体的发展
(一)疫情以来,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区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保市场主体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一网通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全程电子化登记、容缺受理、办件快递等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全区市场主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持续推进“不来即享”系统注册推广工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三)积极引导动员市场主体入驻“信易贷”融资平台,大力推动“信易贷”融资个体户倾斜,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扶持主场主体发展,切实解决经营户融资难问题;
(四)加快市场主体发展、推动市场主体扩量增效。制定实施意见,确保2022年实现全区市场主体新增和净增达到两个10%以上增幅的目标任务。
(五)大力实施“五转”工程,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加大“自转个”“个转企”服务力度。
三、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因素
近年疫情不断冲击下,我区市场主体遭到重大打击,虽有各类优惠政策鼓舞人心,但在实践中却容易出现“梗阻”现象。
一是近几年零售类、实体类市场主体受网购和疫情防控政策冲击较大,实体店经营额整体下降,生意萧条,群众开办积极性不高,市场主体注销幅度大大增长。
二是经营户经营房租费用越来越高,增加了经营成本。疫情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疯涨,经营者所承担的终端商品成本价格普遍升高,动辄配合防疫关门停业的房租损失,让大部分经营者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发展更加困难。
三是创业信心不足。当前,国内疫情的蔓延及境外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主体的创业信心。
四是由于条件不符合、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经营者对于政策的获得感相对较弱。
五是由于我国信贷制度的不完善,尤其对小额信贷的限制,缺少融资抵押物,往往融不到资金,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资金上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市场主体扩大经营规模。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的瓶颈。
六是部分行业门槛低、行业竞争大、可替代性强,市场淘汰率高,扎堆创业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经营内卷、过度竞争。经营者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进入,激烈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利润率低,生意难做。有些经营时间较短的经营者,经验少,渠道少,营业收入普遍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做大做强。
七是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区市场主体经济中科技类经营者较少,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大,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力量极为薄弱,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高,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四、今后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对策
(一)尽快落实纾困政策,提振经营信心,落实“缓减免”优惠政策工作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引导鼓励市场开办方带头落实“缓减免”优惠政策,以实际行动帮助市场主体减轻经营负担、降低成本,为我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出台市场主体帮扶政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扶持、服务措施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常态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帮扶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加大对经营者线上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力度及帮扶政策,推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三)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要积极宣传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的有利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把经营规模较大或发展前景较好的市场主体作为转型升级的帮扶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引导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四)优化助企融资服务,着眼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题。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组织银企座谈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股权出质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知识,引导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思路,增强融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借助政府财政部门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政府提供一定金额的风险补偿资金作为风险缓释措施,破解经营户融资缺少抵押物的难题。
(五)加强创业培训。建议创建市场主体创业平台,免费为他们提供创业计划、市场采购、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商品质量,及时调整经营行业、商品种类,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六)促进“四新”行业发展。向优秀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营者予以表彰和补助,配合平台宣传,提升大众创新创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