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一百年斗转星移,忘不了那群悲壮雄浑的身影;一百年时光荏苒,挥不去硝烟弥漫的岁月;一百年风雨沧桑,带不去一张张坚毅的面孔。向死而生,是根植于每位英烈灵魂深处的血性基因,更是对信念誓言的践行。红色经典记载着辉煌,镌刻着历史,一个个人物,一则则故事,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缩影。
为进一步发挥我区厚重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全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传承共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激发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业绩,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区委安排,对建党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区各条战线中涌现出的秦州红色人物、革命战士(烈士)和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和各类先进典型等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各类人物事迹由各相关单位搜集整理。因时间仓促,红色人物和革命战士(烈士)事迹挖掘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请家属和社会各界谅解,并提供补充完善事迹史料。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按照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党领导人民为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民族存亡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彰显出忘我牺牲精神、民族脊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伟大精神彪炳史册代代相传,必将激励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发进取,砥砺前行。
一 、隐蔽战线革命英烈
聂少荣(1911—1933),男,汉族,甘肃省天水西关文胜巷人,1911年出生。1927年,聂少荣去西安投身邓宝珊部任职。同年,经邓部秘书长葛霁云副官张林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蒋介石下令清党,聂少荣潜往河南洛阳,由史鼎新介绍任训练总监部办事员。1929年返回西安。1932年,聂少荣选择了徽县、成县、西和县交界地带村落为根据地,以为邓宝珊招兵买马的名义,建立农民武装,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干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群众安稳、自由生活。不久,农民武装发展到400多人。有邓宝珊支持,聂少荣部威震四方,徽、成、西和等县的反动政府不敢轻意交锋。1933年春,驻天水的马清苑(时任西安警备司令)部往成县运送枪支弹药途径徽县麻沿镇。聂少荣部下闻讯擅自出动抢夺枪支,遭到马部的强大火力围剿。聂少云部敌众我寡,死伤严重,被团团围困,敌人威逼交出聂少荣。危急关头,为保存革命实力,让同甘苦共患难的弟兄们免于罹难,聂少荣挺身而出,英勇就义。年仅22岁。

程海寰(1908-1949),1908年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1926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至1944年,曾在甘肃、青海的县府、专署任职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写诗填词抨击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为国民党政府所不容。1940年,他怀着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敬仰,以上海某报社记者的身份去江南考察,深受教育。在杜斌丞、任谦、胡公冕的影响下,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1943年和1948年两度访问革命圣地延安。1946年,加入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日本投降后,去西安与他人一起组织“社会前进同盟”,因组织遭破坏而停止活动。1948年6月,来到天水与民盟盟员著名革命志士汪剑平、共产党员杜汉三、聂青田酝酿磋商,拟联络陕甘中共秘密党组织党员、民盟盟员、革命志士成立“西策会”,伺机举事。1949年5月17日,被敌人杀害于西安玉祥门外,时年41岁。

赵德懋(1908-1935),别名茂亭,字勖承,1908年出生于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傅家碥。1925年,小学毕业考入西安初级师范学校,参加了陕西学生驱逐军阀吴新田的斗争。1928年春,他考入省立汉中第五师范学校,任学校支部组织委员和党小组组长。同年8月,担任中共陕南特委委员,兼任党的公开刊物《前驱》的编委,负责印刷发行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1月受特委委派,任汉中学生联合会常委、汉中学生抗日后援会主任。1932年2月,受特委委派到南郑县褒西南区委任宣传委员,以小学教师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期间,他参加了铲除当地恶霸、伪区长陈金亭的斗争。和特委其他同志一道,发动700余名中学生在汉台借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之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6月8日,又和余定州、王明新等发动和领导1700余名中小学生上街游行,他们高喊“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打倒警察局长淡栖山”等口号,捣毁南郑县警察局,迫使警方释放了两名被捕的女师学生。1932年7月,被特委调回机关工作。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游击总司令部政治委员,负责南郑县游击区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以抗日后援会名义,领导汉中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组织游艺会宣传抗日救国,为东北义勇军募捐。1933年2月,赵德懋受党的派遣,回到凤县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亲友帮助下,受聘到西街小学任训育主任,先后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中共党员6名,建立了凤县西街小学党支部,他担任支部书记。为加强支部工作,特委派陈庆五、陈一两同志到凤县工作,分别任西街小学和双石铺初级中学教师。陈一在双石铺初级中学发展党员两名,并成立了党小组。赵德懋、陈庆五在西街小学改组了学生自治会,指导学生办墙报、开演讲会、辩论会,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向学生教唱他俩谱写的《红满天》《种田人儿真辛苦》《争回平等与自由》等歌曲。学校进步力量的日益状大,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党务指导员刘慕堂的注意,安插其亲信马映吉到西街小学任教,暗中监视地下党的活动。赵德懋根据马映吉经常给学生上课教白字讲错题任意体罚学生等劣迹,鼓动学生将其轰出了学校。刘慕堂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自己亲自到学校讲课。赵德懋发动学生在孙中山总理纪念周会上提出“中国有没有阶级压迫”、“民生主义能不能解决穷人衣食住行”等问题,刘慕堂张口结舌。他引导学生把国民党叫“刮民党”,国民党实质是“杀民主义”,“打倒贪官污史”、“铲除土豪劣绅”等标语张贴在县衙门大照壁上。他们散发《共产党宣言》等油印小册子和传单,鼓舞民众斗志。1933年10月6日深夜,刘慕堂和县长韩光裕带领军警突然包围学校,搜捕共产党人。赵德懋、陈庆五在学校工友和共产党员杨兆吉、学生党员芦芳声的帮助下,越城脱险。回到双石铺后,他把党组织已遭敌破坏的情况告知陈一,他们3人商议决定连夜出走天水暂避。次日途经唐藏时,他们被当地豪绅高星北探知去向,密报县长韩光裕。韩即密电天水胡宗南部通缉。11月12日,赵德懋等人到达天水入住北关明德旅店,赵德懋、陈庆五被天水国民党军警抓捕,陈一脱险,赵德懋、陈庆五被关进胡宗南部军法处。敌人动用皮鞭,吊绑、坐老虎凳、火烤等酷刑,对赵德懋百般折磨,严刑逼供。他毫无惧色,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敌人无可奈何,便以“危害民国”罪判刑6年,关入天水第三监狱。在狱中,他和陈庆五以共产党人的身份向在押难友讲述革命道理,宣传共产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化名刘华(原名姚仁夫)的地下党员接上关系,建立狱中党小组,谋划越狱之事。他提出“团结群众,发动斗争,打击敌人”的方针,争取了一批骨干分子,还把监狱看守班长张鼎位发展为共产党员,组建了陇南人民抗日第一支队,他任副支队长。1935年2月4日夜,党小组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当晚越狱暴动。他们确定了行动方案。赵德懋率众收缴狱管步枪6支,打开监门率领在押的100余人出南门一路向陇南山区进发。2月6日,敌人纠集四五百人的兵力,寻着雪地上的足迹追到了秦州安集寨,包围了村子。赵德懋指挥人员躲进村子,利用手中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斗相持了半个多小时,终因敌众我寡,赵德懋等人再次落入敌手。1935年2月10日,赵德懋、陈庆五等15名越狱暴动骨干成员,被杀害于天水北关泰山庙脚下。赵德懋时年27岁。(来源:中共天水市秦州区委组织部)
(新闻来源:秦州区委组织部 转载: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