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日前,麦积区在认真总结近年来乡村工作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乡村和街道社区广大干部中推行启动的以“三级联促”工作机制、“四议三双”议事程序、“5+1”服务模式为主要内容的“345”工作法,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三级联促”转作风 提升能力促服务
——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蹲点制度,带头示范促作风转变。该区四大组织领导和乡镇领导每月到所包乡镇、村蹲点3天以上,具体检查督办、抓点带面,指导和协助联系乡镇和所包村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在蹲点中,区四大组织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街道、部门)、一个村(社区)、一个非公企业等3个联系点和两户特困户;各乡镇领导干部也分别确定联系点和联系群众,积极帮助联系点、联系户选准致富产业、制定增收措施,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持乡镇领导夜校讲学制度,强化学习促素质提升。为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增强应对复杂问题和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坚持推行乡镇夜校讲学制度。乡镇夜校讲学一般安排在晚上,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互动交流、专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讲学人员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为主体,可邀请区四大组织包乡镇领导、有关专家学者讲学,也可由乡镇一般干部和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每月举办讲学至少在2次以上。参学干部以乡、村两级干部为主,邀请辖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参加。乡镇夜校讲学制度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干部的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全区形成了乡村干部抓学习、忙“充电”的良好氛围。
——完善村级干部坐班服务制度,加强管理促工作规范。全面推行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进村社区人员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轮流坐班服务制度,坐班时间由各村结合实际自定,城郊村每天坐班,坐班时间不少于4小时,川区村和山区村每周坐班分别不少于3天和2天,每天坐班不少于3小时。建立了村级《坐班工作日志》,由坐班人员详实记录每天工作情况,保障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4”:“四议三双”推民主 阳光议事促规范
在村级各项事务中,严格执行“四议三双”议事程序。凡属大额资金使用、项目建设以及低保动态管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救灾救济款发放、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宅基地申报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按照“四议三双”程序进行民主决策,确保公开、公正、透明,让村务“晒”在阳光下,让村级议事更规范、群众更明白、干部更清白。
“四议”即: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每个拟定事项都在充分征求党员、村民代表及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认真考察论证,再由村党支部会议集体研究,形成初步意见。村“两委”会议商议。根据支部委员会提议,“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商议意见,重大事项的商议意见需上报所在乡镇党委审定。党员大会审议。对村“两委”会议商定的重大事项,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由全体党员进行表决,经到会党员半数以上同意后,方可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对党员大会审议事项进行讨论,经到会村民过半数通过方可生效。
“三双”即:“双承诺”。村“两委”对决议事项,在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上即时向党员和村民进行承诺;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每年向党支部和群众公开承诺办理2件以上实事。“双公开”。党支部随时公开承诺事项的完成情况、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等情况;村委会随时公开村委会承诺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的决议及组织实施结果等内容。“双评议”。坚持每半年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分别对村党支部、村委会承诺事项完成情况和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村党支部和群众评议党员承诺事项的完成情况。
“5”:“5+1模式”解难题 夯实基础促和谐
——开展入户走访。乡村和街道社区干部深入到所在辖区农户居民和重点服务对象家中走访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走村(社区)不漏户、户户见干部”。驻村干部和社区专干对所驻村、社区农户居民每年至少遍访一次,村、社区干部对辖区农户(居民)每半年遍访一次,在入户过程中深入开展访能问计、访怒化怨、访贫解忧活动,对突发情况和重点对象,随时上门走访,做到“三到三访三报”:邻里矛盾纠纷必到,发生天灾人祸必到,家庭重大变故必到;特困家庭必访,孤老病残必访,稳控对象必访;重大隐患必报,突发事件必报,安全事故必报。并实行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倒查机制和重大突发事项报告制度。
——联系留守儿童。每名留守儿童都由村、社区干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教师担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每年至少安排四次以上走访看望和关爱,并做到“三知六多”:知留守儿童情况,知临时监护情况,知父母外出情况;生活上多关照,学习上多过问,行为上多引导,心理上多疏导,精神上多抚慰,安全上多提醒,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帮扶困难家庭。乡村和街道社区干部每人至少联系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包括孤儿、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受灾户、低保户等),每月至少上门服务一次,确保每户困难家庭都有干部帮扶。并开展政策救助、经济资助、生活帮助、生产援助、致富扶助、办事协助“六助”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参加志愿服务。每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至少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应急救援、公共服务、义务劳动等活动。乡镇、街道机关干部和村、社区干部及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干部每人至少参加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
——帮找致富门路。按照“一乡(镇)一(多)业、一村一(多)品”的思路,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和项目,促进富民增收。乡镇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会同“双联”单位和农口千名下基层干部职工,帮助所在村或联系户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门路,力争每村培育发展一项或多项富民产业、每户有一个或多个增收项目。在抓好以上五项实事的同时,推行“便民代办制”常态化服务,即:在办理城乡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困难救济、户口、婚育、残疾、土地等方面需开具证明、证照办理、缴纳费用、钱物领取,而群众办理确有困难又可代办的事项,由乡村两级干部代为办理,实行“三制四办”:首问首接负责制,办理程序公开制,限时办结反馈制;行动不便主动上门办,居住偏远电话联系办,群众办理困难帮着办,一般事项简化环节办,解决群众不会办、不能办和程序繁杂的问题,一般办理时限不超过半个月。
据介绍,“345”工作法推行以来,该区区乡村三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村组社区和居民群众一线,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工作行为,推动了全区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截止目前,全区已建立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427支,留守儿童关爱对子2300多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61所,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194名;全区3000余名乡村、街道社区干部已为基层和党员群众帮办各类实事1100多件。同时,在扎实有序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27项重点工作中,该区广大干部结合“双联”行动,先后在贫困区域新建林果基地11.7万亩,改造老果园2.1万亩,新增设施蔬菜3258亩,输转劳动力11.1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61亿元,新建养殖小区27个,发展专业养殖村6个,建成标准化放养殖场39个,年出栏生态放养鸡20余万只,逐步形成了农村稳定增收的产业格局。
“345”工作法的推行,实现了该区广大干部与群众联系常态化、具体化,畅通了区乡村三级直接掌握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了基层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形成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长效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