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打基础 群众苦干奔小康
——麦积镇红崖村“双联”行动综述

麦积区红崖村是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的“双联”行动联系点。该村地处秦岭北麓河谷地带,有4个村民小组、179户、759口人,其中贫困户119户,贫困面达66%以上。现有耕地面积3600亩,人均4.74亩。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该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012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41元,同比增长21%,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双联”行动在红崖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抓规划编制,明确发展目标。红崖村地处林缘区,地理位置偏僻,多年来,农民收入以粮食和干果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致富增收渠道窄,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村庄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省政协冯健身主席多次深入红崖村开展调研,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发展良策,提出了“红崖村要想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坚持走强基固本、培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按照这一思路和要求,镇、村两级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红崖村今后的发展重点和任务,紧紧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编制完成了《红崖村扶贫开发奔小康发展规划》,区级联系单位和联户干部先后帮助制定《联系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计划》40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办实事工作打算》40份,做到了发展有目标,帮联有计划,实现了村有规划、户有目标。

——抓基础改善,增强发展后劲。针对红崖村群众行路难、文化活动无场所、村庄脏乱差的问题,省政协冯主席协调落实了巷道硬化、河堤治理、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由联村单位区住建局提供水泥500吨,麦积镇提供砂石,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巷道硬化4.17公里,新修产业路1.6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和果品运输难的问题。二是由区财政投资95万元,新建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舞台1座,用防水砖铺设文化广场3000多平方米,硬化篮球场1处420平方米,配套安装健身器材12套,解决了群众文化活动无场所的问题。三是依托国家危旧房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危旧房改造42户,改造全村主街道墙体450余平方米,墙体粉刷8100余平方米,新建垃圾池5个,安装路灯24盏,建成小花坛6处,安装木栅栏3500米,完成道路绿化带1100多平方米。四是争取省财政厅专项资金210万元,启动实施了红崖村2200米河堤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280米,预计5月底完工。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成,改善了红崖村的村容村貌,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针对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单一、致富门路少等问题,按照省政协冯主席提出的“因地制宜,从村情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村里究竟要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依托红崖村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了“到2015年底实现农民人均1亩果蔬园、户均1人搞劳务、户均2头商品畜、家庭收入3万元”的“1123”增收工程,大力发展林果、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产业,目前红崖村新建优质核桃园1630亩,中药材试种190亩,新发展养殖专业户4户,拟建占地35亩的标准化养羊小区1处,吸引个体户以承包等形式投资50万元,对村内现有的7个鱼塘进行改造提升,不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规模,加快了群众增收步伐。始终把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作为“双联”工作重点,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培训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省、市、区有关专家深入红崖村开展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210多人(次),有计划输转80多人外出务工,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抓兴办实事,持续改善民生。针对公共服务设施落后、融资渠道难等问题,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积极为群众帮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更好地服务村民,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建立了红崖村村民一站式服务大厅,经常性开展信息咨询、社会保障、民政服务、计生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窗口,先后办理560多件,接办率98%。投资35万元启动实施国家农村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改造面积238平方米,铺设场地21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改造。积极探索担保贷款机制,由联系单位区住建局提供担保,办理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户64万元,双联惠农贷款5户23万元,成立了红崖村互助资金社,落实互助资金15万元,一些制约红崖村发展的难题加快破解,群众自我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惠风吹进红崖村,双联乐享百姓家。如今,真真切切感受到“双联”带来实惠和变化的红崖村广大村民求富思变、脱贫致富的心气顺了,信心足了,真抓实干奔小康的劲头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