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
在偏远的贫困村庄,拥有一本普通的字典,是孩子们最大的奢望。

1月16日是个星期天。这一天,对于相识于《天水在线》这个网络平台的网友来说,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有意义的日子。他们要到距离麦积城区70多公里的三岔乡一个名叫佘家门的村庄,面对面开展“送字典送温暖送春联”活动。
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当这个响亮的倡议在《天水在线》网络上提出后,就立即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响应。秦州、麦积二区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的网友积极捐赠、捐款,奉献爱心。他们知道,山里的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手头上基本没有辅导“工具书”,也没有各种学习“辅导班”可上,更不可能拥有“百科全书”——电脑,只渴望拥有一本《新华字典》。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字典是小学生认字识字的最基本工具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应该人手一册,以便遇到生字和生词的时候能够随时查阅。所以,在孩子们心中,字典就是随时陪伴他们的“哑巴老师”。然而,在偏远的贫困村庄,有很多孩子,拥有一本普通的字典却成了他们最大的奢望。

中午约11时,天水在线的40名网友带着100多本新华字典、两个篮球、两副乒乓球拍、两副羽毛球拍和米、面、油等慰问品,来到了麦积区三岔乡佘家门村。佘家门村小学的师生们冒着严寒、顶着风雪站在村头迎接大家。网友们的眼眶湿润了,上前呼喊:“别让孩子们冻着。”
佘家门村属小陇山林缘区,这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全村共110户500余人,贫困人口占到40%多。村里没有任何支柱产业,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花椒,但数量少,品种老化,收入微薄,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模式。但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人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村最好的房舍就是学校,全村最平坦的地方就是学校操场。村中小学现有一至四年级,30多名学生,3位代课老师。该校三年级一班的张倩同学说:“我自己没有也没用过字典,有不会的字就问老师。”六年级一班的杜娟同学说:“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买东西。”

(右为王秀兰老师)
该校王秀兰老师说:“我在这所小学工作已32年了,据我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这里的孩子几乎没用过字典。”王秀兰1979年参加工作,扎根深山一辈子,一直默默无闻奉献在教学一线。她的丈夫在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还要教学,从没有走出过大山。听了她的故事,网友们对这位军嫂肃然起敬。

一进学校,4位从天水市去的书法家就开始为村民挥毫泼墨,撰写春联。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来了一拨又一拨,不亦乐乎。一位领到春联的村民开心地说:“马上过年了,这几天村民杀猪的杀猪,置办年货的办年货,都忙着准备过年呢!没想到今天竟有书法家来村里上门写春联,真有些不敢相信!”书法家还专门到特困户家里写春联,炕头上、饭桌上,甚至背篓上,都成了书法家的写字台。

随后,在学校院子里举行了简朴的捐赠仪式,网友为孩子们捐赠了字典,给学校捐赠了体育用品,《天水在线》还为村小学捐款1000元。刚刚放寒假回到家乡的中国音乐学院大三学生徐琳,也随网友们来到了佘家门村,她为孩子们演唱了自己在中央电视台参赛的歌曲,并和孩子们互动,一起唱歌联欢,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掌握本领,长大后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作贡献。她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国歌》,响亮的歌声在大山深处久久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