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花牛”苹果,引领大伙致富;一湾“下曲”山地葡萄,创出了一个全国知名品牌;一个鲜食“葡萄”出口基地,辐射带动4万多农户;一家药材企业,为居住在高山区的农民带来希望;一个市场,激活一个村庄的致富梦想;一头小猪、一只小鸡,要发展成全市最大的畜禽养殖基地……这便是麦积区推进六大工程,促农增收的大手笔。
麦积区在推进六大工程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城郊南山、北山建设苹果和葡萄基地;依靠高效农业开发和畜禽养殖,在三阳川片区建设全市最大的高效农业主产区和全市最大的畜禽养殖示范基地;沿着宝天高速公路和310国道沿线搞开发,要建成全国闻名的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和特色产业带……到2012年,麦积区全区要实现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的目标。
推进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麦积篇
小果品 大产业
■本报记者 闫鹏飞 特约记者 赵春燕 通讯员 董斌博

(配图:天水在线)
一家大户种“活”了一座山
众所周知,麦积区的水果以花牛苹果最为有名,但是,真正把花牛苹果做大做强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南山,舍得在土地上花大本钱种植苹果的第一人便是何双来。
初冬的南山果园,苹果树苗已显示出根肥苗状的好长势,而树下套种的洋芋已经可以上市,收割了的金色黄豆,正在装袋外运。何双来说:“苹果挂果还要两年,但今年套种的黄豆收成不错,每斤要达到2元多。”
2006年,从事面粉加工的何双来,承包了南山的土地,建设规模化果园。3年来,他的雪园农业开发公司已经在南山承包土地2180多亩,投资近600万元从事花牛苹果的前期开发。他去年在果园套种的洋芋、黄豆等作物大获丰收。同时,他还聘请了当地的数10位农民,在自己的果园里打工,为大伙创造了更多的赚钱机会。
“一户带动万家,一山辐射一大片”。麦积区政府的方明太告诉记者,在南山建设全国最大的花牛苹果原产地果园,是麦积区人民多年的梦想。近年,该区政府“先栽梧桐树,再引金凤凰”,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前来投资。目前,种植大户们已在南山果园办理流转土地4200多亩,为传统农(果)业发展创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现在,南山已实现了果园水、电、路的“三通”,建成了主干道30公里、支干道20公里和155公里的田间农路。兴旺山和吴家崖的上水工程已修到了山顶,2800多亩梯田在高山上如条条腾飞的巨龙。有水,苹果不怕天旱;有路,下雨天水果也能外运。5年后,南山将实现人均2.2亩果园、人均年收入由156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
按规划,到2012年,麦积区的果园面积要达到55万亩,并建成果品专业村80个,果园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乡镇13个、千亩以上的村庄180个。通过技术更新,使优质果品率达到80%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27万吨以上,让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730元以上。

一个协会集体优势尽显
成熟的柿子就挂在头顶,苹果树枝在风中摇曳。树下,花牛村的武正全和他的南山苹果协会的9位会员,正在讨论怎样给苹果树施肥、剪枝的问题。
武正全的果园位于南山,齐如拉线的树型,状如蛛网的滴灌,精益求精的管护技术,无不显示出这位致富带头人的过人之处。前年,他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苹果,今年已扩大到80多亩。先期成熟的9万多斤苹果,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2.6元的均价抢购一空。
“一人富,不算富,团结那些想种苹果的村民一起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武正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村上的18户农民成立了村苹果协会,集中了800多亩土地,开始了“协会+农户”式的规模化种植。大家农忙时各干各的活,农闲时坐到一起讨论种植技术,虽然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是经过比较和优选后,大家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自己拉车沿街叫卖到客商上门,这便是南山苹果集中发展后所显现出的优势。
麦积区农业局的杨学文说:“以前,花牛村人均山地不到1亩,地块小、产量低、管护难度大,甚至出现个别农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现象,制约了生产发展。这几年,经过村里‘能人’的承包,果农协会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几百亩连片的果园规模,使承包农民挣钱多了,有地户也能年年收租费,实现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推动了花牛村的致富步伐。”
下一步,麦积区还将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同时,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有序的自律机制,以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到2012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达到100家以上,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使50%以上的农户进入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终端市场。
一家企业让大家得实惠
提起天水中药材的批发,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麦积区桥南商场。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供应本地药品、药材,并向陇东南及宝鸡市部分地区配送中药材的集约化市场。
但是目前,该市场的多数商户只是单纯地在做药材、药品的批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为了解决这一桎梏,盛祥公司的经理霍兴昌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市场,他要让天水的中药材在形成规模化种植后走向更大的市场。
盛祥公司实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天水中药材的种植、收购、简单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服务。正在建设的、年可生产1500多吨中药饮片的车间,还可以带动大批种植中药材的农民致富。杨学文告诉记者,天水靠近林区、高山较多,是西部中药材原产地之一。近几年,中药材涨价很快,例如,本地可种植的板蓝根等已由一斤几元钱上涨到了一斤10元。从前年开始,盛祥公司帮助琥珀、五龙、新阳镇等地的农民种植党参、半夏、黄芪、黄芩和板蓝根、甘草等,不但为公司开辟了一个种植基地,也为山区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目前,麦积区已经在琥珀等地的高山村种植中药材2100多亩。将来,还要在琥珀、五龙、新阳镇建设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在三岔、党川、利桥等乡镇发展中药材3000多亩,带动2500多户农民致富。
“一家大企业,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民致富。”麦积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要发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依托长城果汁、德盛公司等大型重点企业,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加强横向联合,逐步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广的涉农大企业。并利用这些重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把企业、市场、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链条,系统发展。到2012年,使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32亿元,使全区农产品的加工率达到30%以上。

一个市场带来火火的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是山区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地处国道旁的元龙镇井儿村,却依公路建市场,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井儿村紧靠310国道距天水火车站30公里左右,全村共有1670多人,3200多亩耕地中果园就占到了2000多亩。井儿村生产的苹果质优味美,但就是销路不畅,卖不出好价钱。近年来,村支书韩全保带领全体村民,在国道旁建市场,发展以天柱山为主的乡村旅游,为井儿村致富找到了新路子。
2006年,井儿村党支部通过请能人、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国道旁投资180多万元兴建了一处占地30亩,年吞吐量达1000吨果品的批发市场。如今,井儿村的苹果只要拉到市场,就有商家来问价钱。一村民指着市场周围的50多间门店说:“‘市场’就是商品的周转库,有市场就能够拉住客商,而且国道旁的市场,本身就是一处无形的广告,国道上每天过往车辆那么多,搭眼一看就全明白了。”
井儿村支书韩全保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在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果品商的同时,还吸引了餐饮、旅馆、汽车修理等商户落户,这对繁荣市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井儿村的苹果均价在1.5元以上。村民仅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户均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3万多元。这个市场在销售本村果品的同时,还解决了周边村苹果、桃、杏、李和花椒的销售难的问题。
井儿村建市场拉动了果品销售,为该村聚集了财气,同时也为市场聚集了人气。
今后,麦积区将按照“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原则,在马跑泉、花牛、甘泉、社棠、伯阳、元龙、中滩、石佛、渭南、新阳等农产品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镇驻地建成一批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发展农产品连锁农家店、超市、配送中心等农村现代物流业,推进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流通网络发展,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一串葡萄从网络走向全国
走进麦积区下曲村村委会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就是一台电脑,可别小看这台电脑,因为正是通过这台电脑,让下曲村的葡萄红遍了全国。村支书汪双恩自豪地说:“‘山顶林戴帽,半山果缠腰’是我们发展葡萄的思路,而知名全国的‘下曲葡萄’就是从我们村委会的‘网吧’走向全国的。”
村民李满顺指着北社公路旁的葡萄地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队引进葡萄后都在川地种植,产量不高。近几年来,大家在山地试种,取得了极大成功。山地种植葡萄透光好、空气流动性好,结出的葡萄色泽艳、口感好、果形大。他们一家4口人,种植了3亩葡萄,每亩收益在3、4千元左右。而村民周春东种植的4亩葡萄,亩产收益达到4千元以上。他说:“原来大伙种葡萄时不讲质量,葡萄落叶早,果实不饱满,很早就在架上蔫了,卖不上好价钱。这些年,大伙通过琢磨、试验出了一套为葡萄‘吊水’的新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葡萄生产的早落叶问题,质量好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现在,下曲村已在山地上修梯田680多亩、建平台、挖鱼鳞坑360多亩、提灌12级、建蓄水池3处,使葡萄滴灌、喷灌面积达到500多亩。全村共有3700多人,有523人是村葡萄技术协会的会员。“支部+协会+果农+基地”的生产模式,让下曲村人在致富路上赶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通过绿色食品A级论证的“下曲葡萄”,在注册后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特产”,通过网络红遍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