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整合项目资金
努力推进麦积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共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委书记 蒋晓强

区委书记蒋晓强在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麦积区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现辖11镇、6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境内森林覆盖率60%,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美,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近年来,麦积区按照“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加快优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思路,坚持把发展“下曲”葡萄作为全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规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区果品种植总面积达40万亩,其中葡萄基地已超过6万亩,果品收入在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7%,果品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麦积区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日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暨中国西部葡萄产业发展论坛”,并被授予甘肃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果品产业龙头县区”殊荣。2007年引进了山东威龙集团三阳川6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已栽植优质鲜食葡萄苗木5100亩。麦积区葡萄产业发展由小到大,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简单的种植销售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成为继“花牛”苹果之后又一独具资源优势的新型支柱产业。
一、合理布局,扩大规模。麦积区发展苹果、葡萄等鲜食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土层深厚,土质松软,保墒抗旱能力强;二是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果品含糖量高;三是雨量适中,适宜于各种北方果树生长发育;四是山地葡萄通风透光好,色泽靓丽,病虫害少;五是冬季葡萄不需要埋土越冬,生产成本低,效益高。六是葡萄浆果成熟期比东南沿海和陕西地区晚,比新疆和省内的河西地区早,正好弥补了市场空缺,市场空间大。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积极试点、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强化管理,突出特色、形成产业,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科学规划,超前部署,确定了“三山、两川、一沟”的葡萄产业发展格局。“三山”即花牛镇北山、社棠镇中山、新阳镇凤凰山,“两川”即藉河川道、渭河川道,“一沟”即甘泉镇二阴山区。在引导与发展层次上,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引导单家独户的小块耕地及弃耕、撂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从而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北京农学院晁无疾教授考察后认为,麦积区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葡萄的天然环境,是我国不埋土越冬防寒的最北界。目前,麦积区已建成北山万亩提园、下曲万亩无公害葡萄和城郊万亩优质鲜食葡萄三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4万亩,年产葡萄约6000万公斤,总产值过亿元。
二、注重科技,打造品牌。紧紧围绕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目标,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使葡萄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重大转折,市场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下曲葡萄”已成为麦积区继“花牛”苹果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品牌。一是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大力推广果园覆草、疏花疏粒、果穗套袋及科学修剪、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措施,全面提升果园管理的科技含量。在葡萄的株形上,充分利用不需埋土越冬的气候优势,创出了适宜山地葡萄的无主蔓多头扇形单壁或双壁篱架株形。二是聘请知名专家指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定期为葡萄产业开发出谋划策,聘请北京农学院晁无疾教授为葡萄产业技术顾问,常年指导产业开发,并请国家果品贮藏保鲜中心修德仁研究员对贮藏保鲜冷库建设进行专门指导,有力地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三是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协会与果农签定《果品无公害生产合同》,每户建立果园用药和施肥档案,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作业,在葡萄产业重点乡镇建立无公害葡萄生产和农资服务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了果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编印《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历》等技术资料,使广大果农掌握了葡萄种植的关键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葡萄种植的质量和效益。2002年,“下曲”葡萄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商标审核注册,并获得“下曲”葡萄商标专用权,同年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2003年,在全国第一届贮藏葡萄质量评比中,社棠下曲巨峰、秋黑分别获得金奖和优质奖;2004年,在深圳国际水果博览会上麦积区参展果品被评为“水果状元”和“最受深、港市民欢迎的水果”。今年6月,麦积区被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三、扶持龙头,拉长链条。麦积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栽培区,近年来葡萄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升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积极探索葡萄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专业化、品种新优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真正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促使基地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在下曲建成葡萄微型冷库群30座,年贮量达600吨,在花牛镇建成葡萄酒深加工企业1个,年加工葡萄酒100吨。成功注册了“下曲葡萄”和“麦积庄园”葡萄酒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国际果品展销会、鉴评会、贸洽会,加大对葡萄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完善体系,优化服务。一是注重政府引导。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套班子”的原则,成立了区葡萄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葡萄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把葡萄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工作责任制进行考核,形成区乡两级上下齐抓共管、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并完善了区、乡、村三级葡萄协会,实现了技术网上咨询和果品信息网上发布。在花牛、社棠、马跑泉等3个重点乡镇建立了“葡萄医院”,把科技指导与科技服务融为一体,从而逐步健全了以有关部门和乡镇为依托,以协会和技术员为纽带,以葡萄大户为重点的葡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种果能人和果业协会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规模化发展,科技部门全力配套,高起点、高标准建园,坚持技术人员包抓优质示范园的制度,采用区、乡联合和科技人员有偿服务等手段,共建成高科技示范园7处,有力地推动了全区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整合项目,综合治理。在社棠中山流域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之初,麦积区就按照“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葡萄基地规划区内沿等高线避曲就直,兴修水平梯田,解决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的问题;采取提灌和集雨节灌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水的问题;利用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一池三改”沼气综合利用,解决农村能源和肥源问题;结合梯田建设,修建农机路网,使每百亩果园有主干道通过,每块地与主干道有路网连通,有效解决了果品运输和肥料输送的问题。全区先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580万元,将规划区内的1.37万亩山地农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建成三级提灌3处、大型集雨场一处,修建集雨水窖200多眼,埋设灌溉管网200多公里,修建农机路5条38公里,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葡萄生产中的施肥、上水、运输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基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葡萄产业的迅速崛起只是麦积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业优势产业的全面开发和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已有元龙花椒、伯阳鲜桃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下曲”葡萄通过AA级绿色食品认证,“新跃红”杏、“羲皇”双孢菇等11个农产品完成了名牌产品商标注册。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麦积区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