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

(配图:天水在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的政府工作
2007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兰州建设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坚持“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主题,按照创新机制、增速增效、夯实基础、协调发展的思路,把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向重大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倾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兰州经济社会保持了增势稳健、后劲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步伐。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宏观政策偏紧、自然灾害较多、物价涨幅较大的形势下,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32.8亿元,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幅较大,地区性财政收入完成13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6亿元,分别增长26.3%和40.5%;完成财政支出83.3亿元,增长31.9%,其中市级支出39.5亿元,增长25.4%。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亿元,增长17.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6.4亿元,增长21.2%。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8.6亿元,增长2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6亿元,增长16.5%。金融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91.1亿元、1346.6亿元和710.5亿元,分别增长10.9%、13.3%和3.3%。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指标之内。
(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3997”项目攻坚计划全面完成,三年累计实施各类重大项目320项,完成投资910多亿元。吉利轿车一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所有在建项目基本达到形象进度要求。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举办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兰洽会”和“牛肉拉面节”,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党政代表团赴闽粤地区招商,全市共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342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引进国内资金到位9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8211.8万美元,引进了雪花啤酒、伊利乳业等一批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中央省属在兰企业加快发展,兰州铝业26万吨电解铝、金川工业科技园二期、兰州石化公司11.5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蓝星化工20万吨甲醇等项目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51亿元和200亿元,分别增长28.7%和100%。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出城入园”项目启动实施。石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兰州出口加工区和青藏物流园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市国企改革攻坚战完成主体任务,资产和职工身份“两个置换”基本完成,国有资产运营监管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从整体上焕发了新的活力。共有231户企业完成改制,8.3万名职工国有身份得到转换,173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其中63户引进外来投资者,引进资金5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71.2亿元,110户企业通过自我重组组建了新公司。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国家国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转让供水集团部分股权,实现了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的成功合作。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永登、榆中两县被列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近50所企业学校移交地方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招投标管理局、非税收入管理局、项目投资评审中心等单位挂牌运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管理体制和职能进一步理顺,一批文化事业单位整合改制为企业。投资、财政、科技、环卫等各项改革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完成了榆中盆地总体规划、安宁新城区控详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显现。按照“东扩西展、南升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启动了荒山荒沟开发平整为主的移山造地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60.9亿元,实施了126项重点工程,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路桥、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北滨河路银沙段等22条道路拓建工程全面竣工,城区“三大出口”改造建成通车,南河道二期、银滩湿地公园一期、兰州客运中心等工程基本完工,邓家花园改造、西关十字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安宁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部分主干道竣工通车,建成了高标准的地下综合管沟系统。“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61个村无形改造全面完成,10个有形改造项目进展良好,建成村民安置房20万平方米,1200户村民搬进新居。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年内新铺设排污管网90公里,关闭黄河雨污排水口117处,新增日污水处理量10万吨。西固石化城供热管网、东城区供热管网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榆中供水工程向和平地区敷设管道全面完工。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黄河水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基本完成,城区空气质量稳步好转,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是“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城市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城关区在西北城市中率先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安宁区创立了全省首家环卫110指挥中心。城市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市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工作进展顺利,土地资源市场化运作有了新突破,全年共储备土地1万亩以上,土地收益金达到17.7亿元。
(五)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总产量达到37.2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2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163.7万吨、其中外销75万吨。农业无公害产地面积达到145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8个和97户,建成农产品市场27个,年交易量150万吨。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到10.4万亩,完成双垄全膜播种面积21.1万亩。20个新农村市级试点村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引大灌区综合开发和用水结构调整全面启动,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和集雨节灌面积各1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36.7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9.5平方公里。解决了农村8.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5000个生态家园沼气项目。扶贫开发和社会帮扶力度加大,31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明显成效,1.5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是历年来帮扶力度最大的一年。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院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全面启动,“651”科技发展计划抓紧实施,建成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2.7%,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初步建立。“文化兰州”建设稳步推进,新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编辑出版了《兰州历史文化丛书》,《大梦敦煌》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五城联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双拥”工作积极推进,兰州连续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20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榆中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筹建工作进展顺利。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突发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全面启动,保证了广大群众的用药和饮食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审计、统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地方志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
(七)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71元和3103元,分别增长9.1%和7.1%,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劳务输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输转劳动力4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6亿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新提高10%,五区、三县分别达到230元和173元,农村低保把年人均收入低于685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济困病房覆盖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的目标得到实现。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冬季取暖补助制度,为22.2万城乡低保对象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取暖补助1682万元。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开工建设了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为3000多户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近600万元。应对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和煤气补贴。集中开展“万家单位送温暖、帮困解难促和谐”活动,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市政府为民兴办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八)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坚持依法治市方略,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073件。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9部,集中清理了现行政府规章。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和科学民主决策、政务督查等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目标责任制度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城乡居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和完善“市长专线”、“一把手”上电视、“行风热线”平台,积极开展万人“民主评议机关”和向群众征集“金点子”等活动,加强行政服务投诉工作,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各级政府公务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规定和“治庸”计划,加强思想修养和改进工作作风,政府工作效能有了较大提高。
一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以来,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经历了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部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两个阶段后,去年部分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二是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实施项目攻坚战,建成了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扩大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发展的活力得到增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行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渐发挥出来,推进了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四是城乡统筹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农业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五是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社会建设步伐。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解决各种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实现“十一五”和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影响。
各位代表,一年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省直各部门和驻兰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人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一些行业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拉大的趋势。三是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土地、资金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四是原材料、燃料和农产品价格特别是主要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抗御灾害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城乡就业、医疗服务、教育发展、居民住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六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