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沿黄地带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现状不尽如人意。市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三北提出,兰州应深化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丝绸之路博览园,打造西北特色的著名城市。
现状 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兰州市“两山夹一河”的地域空间和作为沿黄地带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使得兰州在全国的形象鲜明独特。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84处(个)。
同时,兰州的旅游资源特性突出,市区观光游憩河段类型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共同构成的黄河百里风情线,单体数量大,可观赏性在全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具有广泛的招徕性和显著的城市品牌效应,多元性民俗、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更是独显特色。
兰州的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交汇资源内涵丰厚,具备休闲、会务、商务、都市购物、文化博览、科技普及、美食娱乐等多元化产品和旅游复合型产品体系构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基础。
旅游资源仅开发了五分之一
近两年,兰州市旅游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城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处劣势。我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84处(个),已开发主要景区点只有82处,仅占旅游资源的五分之一。从1999年到2006年,旅游总收入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从3.99%降为3.46%,与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各大城市相比较,兰州市的旅游发展态势更显滞后,2006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由于缺乏拉萨的统计数据,拉萨除外)兰州市的旅游产值占GDP的比重为最低。
原因 河谷景点雷同
纵观我市旅游业,呈现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整体策划,新景点的开发在空间布局、时序安排上不尽科学,景区各自开发,规模小,吸引力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聚合效应。各现有景区、景点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甚至于互相掣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
旅游产品以传统的城市公园观光为主,类型单一,档次低。休闲、商务、购物、文化博览、美食娱乐等多元化产品和复合型产品严重不足。缺乏市场细分和定位,与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定位不相符合。
缺乏政府推动
兰州旅游尚未走出传统产业路径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产业的培育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旅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政策的推动,而政府的推动对新型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
建议
深化黄河文化旅游
王三北委员建议,利用兰州的自身旅游资源,突出“山”与“水”自然特色,建议开发以白塔山——中山桥——金城关为主轴,以黄河为纽带的旅游区域。该景区通过对黄河、金城关、中山桥、碑林、白塔山等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重组,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全面打造古“金城”(老兰州)概念。并通过中山桥、中山路与西关商区相结合,成为兰州市交通、行政、商业、人居、金融、信息、旅游、休闲、文化中心。
打造西北旅游名城
发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地理优势,建设集中反映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发展、民族风情等内容的主题博览园。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共同参与规划、建设与经营,将其建设成为集中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共同参与共谋丝绸之路旅游线大发展的典范。
兰州作为大型城市,基本形成了以80公里为半径的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
兰州大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的建设应发挥兰州市作为西北交通最大枢纽的中心功能,实现区域间经济要素的有效流动。构建兰州大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应该是立体的、满足多元化休闲度假诉求的旅游产业体系,包括兰州市商务娱乐观光核心圈(城市区域)、近郊观光休闲旅游圈(一日游旅游圈,延伸至红古、榆中、永登、皋兰等近郊县区)、自然风光生态旅游寻古探幽旅游圈(二日游旅游圈,延伸至白银、天水、定西等周边县市)等立体型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