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月,省委书记陆浩在康县阳坝镇龙潭村和大家共同谋划新龙潭村的未来。经过灾后重建,青山绿水间的龙潭村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吕建荣摄

省长刘伟平在成县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周者军摄

武都区两水镇境内,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白龙江3号特大桥蜿蜒向前。该桥是兰渝铁路所有桥梁中最长的大桥,长10.9公里,共建331个桥墩,自2009年5月29日开工以来进展顺利,将于今年10月底竣工。周者军摄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之地,是“5·12”大地震中仅次于四川主震区的重灾区,全市9县区、185个乡镇普遍受灾,7个县区被国家列为重灾县。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陇南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苦干实干,灾后重建顺利实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注入新的活力,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加强,陇南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陇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回顾三年的重建历程,灾后重建是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巨大的灾难,使陇南遭受到空前的破坏,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地震也使陇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3900多个项目短期内集中实施,367亿的投资短期内密集投入,不仅使受到损坏的城乡居民住房、基础设施迅速得到恢复,而且使一大批包括交通、城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在内的设施得到新建,办成了许多陇南人民梦寐以求的大事好事,使巨大的灾难转化成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5·12”地震灾后重建是一项陇南发展史上空前的浩大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缺乏既有的经验,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广大灾区群众充满期待。陇南把灾后重建作为陇南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倾注全力、精心谋划、科学决策、奋力推进,克服了技术、人才、建材十分匮乏,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难度大,资金物资分配监管矛盾多等多方面的困难,确保了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重建任务目标的如期实现。灾后重建考验了陇南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的能力、水平、毅力;灾后重建的成果凝结了陇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成为陇南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照片,见证了陇南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后三年,浴火重生的陇南,在青山绿水间,处处美景如画,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处处绽放着感恩的花朵。

重建后的国道212线文县高楼山段。

文县碧口二中建成了新操场,铺上了长达200米的塑胶跑道,迎来该校灾后首届运动会。徐睿摄

灾后重建的康县和谐广场不仅是一处公共避难场所,也成当地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谈龙摄

依山而建的康县阳坝镇宋沟村风景如画。在灾后重建中,陇南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精心打造了200多个生态文明村,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在了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