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宕昌县西北部一个秀丽的古镇。该镇既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也因在甘肃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开全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先河而出名。如今,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新的城镇规划的实施,这里涌动着开发的热潮。
3月19日,在纷纷扬扬的春雪中,记者来到哈达铺镇采访,感受到红色重镇的新姿和魅力。
未来“桥头堡”
沿212国道南行,越过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麻子川,就进入哈达铺境内,在距镇政府所在地大约还有1公里时,岷山半山腰上的两条隧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靠近隧道口,施工标志牌显示,这里正在修建的是兰渝铁路哈达铺隧道。
走进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隧道,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怀抱钻杆有5米多长的风钻在洞壁打孔,有的为后续钢件预埋做着准备。
在此施工的是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兰渝铁路3标五工区项目部,部长马晓东告诉记者,哈达铺隧道全长16公里,分左右两线,项目部负责两个出口共8172米的工程量,2009年2月开工,目前已掘进5022米。
马晓东介绍,兰渝铁路不仅从哈达铺镇通过,还在镇子南面的金布川村规划了火车站。2月26日开工的兰成(兰州至成都)铁路在哈达铺与兰渝铁路交会。加上兰海高速公路的修建,哈达铺的对外交通网络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昔日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要不了三五年,将成为甘肃南部的交通枢纽和商品交易的‘桥头堡’。”马晓东说。
在镇子西面,红军广场和红军长征纪念馆透着现代气息,站在群雕《到陕北去》前,仿佛能听到战火纷飞年代那隆隆的炮声。
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何晓虹告诉记者,近年来,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和哈达铺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哈达铺长征纪念馆2008年3月免费开放,去年接待各方游客15.6万人次。
哈达铺镇有一条有名的街道,当地人叫红军街,街道长约1500米,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等红军长征的许多旧址就坐落在这里。
漫步红军街,不少房屋外墙上还特意刷上了当年红军写过的标语等。红军锅盔、红军鞋、红军凉粉等与红军有关的商品和小吃,成为红军街的特色。
街道两旁,服装店、小百货店、移动话吧等现代服务设施,让今天的哈达铺也增添了现代的繁华气息。
小城新生机
雪后初霁,登上哈达铺北面的哈住山俯瞰,秋末河两岸的柳枝开始吐绿。
和春的脚步一起行进的是古镇开发的脚步,在镇南面的拆迁户安置区,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穿镇而过的212公路两侧的人行道整修铺砖,街道两旁不少旧房正在拆除,将统一修建仿古式明清风格的二层小楼,打造成旅游一条街……
在滨河路拆迁现场,村民韩富安正在和一家人拆房屋。“70多年前,哈达铺群众杀猪、宰羊,送凉粉,支援红军,现在哈达铺修铁路、建火车站,进行大规模改造,我们会像当年父辈支持红军长征一样,支持国家建设。”“铁路通的那天,我要把哈达铺的粉条运到重庆、成都,让爱吃火锅的四川人尝尝咱红色土地上生产的粉条。”憧憬三五年后的变化,在外面闯荡多年的韩富安微笑着说。
从去年10月开始,宕昌县以哈达铺建设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高潮。
从一本厚厚的哈达铺镇规划说明中看到:哈达铺镇将按照打造全县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红色旅游胜地、对外窗口目标定位,今后将成为宕昌药材产业的集散地,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沟通全县和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拉动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现在,哈达铺一天一个样,县上规划的50个项目全都开工。这些项目中,包括212国道过境段拓宽、镇区民居风貌改造、供排水设施改造、绿化美化工程等。
哈达铺,这片战争岁月里留下红色记忆的热土,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交通建设的又一轮热潮中沐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