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陇南,不论穿行在“十里不同天”的徽成盆地,还是徜徉在“一山有四季“的阴平古道,浓浓的春意,把这里的河流山川、田野峡谷点染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在田间地头,不论是忙碌的农民,还是下乡帮扶的干部,个个脸上更是洋溢着春天般的喜悦。他们说,这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陇南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百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的确,过去的5年,陇南一改以往“山多、水多、收入不多”的被动局面,靠发展做主旋律,靠绿色做主基调,在2.79万平方公里的陇南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和谐优美、激情四溢的大交响乐。
发展是主旋律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基础。2006年,陇南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跨越: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两户企业跻身全省企业利润十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列全省第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列全省第四……
这样的发展速度,才是陇南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今年,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上马,随着陇南支线机场、文县尖凡公路隧道、武都—礼县等级公路、6万吨铅冶炼、5万吨锌冶炼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相继开工,以及6万吨铅冶炼、5万吨锌冶炼、10万吨锌基合金、文县阳山金矿、8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等工业项目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陇南将迎来基础设施大投资、大建设、大见效的黄金时期。同时文县苗家坝、麒麟寺和武都大园坝等几个投资过亿元的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相继展开,陇南“三江一水”沿岸密集的水电产业集群,也将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陇南大地。而年内陇南境内“六纵六横”主骨架公路网的建成,更会像一条条彩带,连接起陇南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
绿色是主基调陇南自然条件独特,既有山大沟深、人均耕地少等不利于发展的劣势,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的优势。
正如陇南市委书记王义所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陇南的第一竞争点,也是陇南最大的资本和资源。改变280万陇南群众靠山不富,靠水不活的状况,就是要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发展绿色产业就愧对一方山水,愧对生活在这山水之间的陇南人民,不会发展绿色产业就愧对自己的岗位。”
的确,近年来,千百年挣扎在贫困中、基本靠天吃饭的种粮人,依靠发展绿色产业,不仅美化了家园,也逐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十五”期间,陇南市把绿色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快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茶叶、蚕桑、苹果、中药材等绿色基地建设,目前,全市绿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文县碧口镇李子坝茶产业村、礼县雷王乡山坪苹果村、康县阳坝镇宋沟茶产业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核桃村、武都区马街花椒镇等一批依靠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
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正在采茶的茶农马小龙告诉记者,他家靠种茶叶,不仅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还买了小汽车,像他一样,村里80%以上的茶农,靠种茶走上了致富路,去年,村人均收入达到2800元,李子坝也成了当地有名的首富村。
据统计,到2006年底,陇南全市发展绿色产业面积近500万亩,绿色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占到了4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绿色带动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
和谐是总目标经过多年探索,“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已使陇南大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致。但有了生态良好的环境还不够,还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能让老百姓过上舒心、幸福、和谐的好日子,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一点,陇南各级领导早已达成了共识。
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些新问题、新倾向的不断涌现,困扰并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陇南市的决策者认为,生态建设仅仅是一个平衡点,各级政府要处处留意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时刻寻找并努力构建发展中新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事实上,这些新的平衡点就是利益分配均衡、资源共享平等的前提下,给老百姓一个祥和的生活环境。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全市上下把缩小各种差距,解决各种难题,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尺,衡量发展的质量。
过去的5年,陇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个以上的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也打破一度停滞不前的局面,去年达到1464元,比5年前增长72%;去年,全市解决零就业家庭1075户,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9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9%以内;全市新增财政更进一步地向民生问题倾斜,去年,全市各项社保费收支总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水涨船高”,享受低保人口达44678人。同时,全市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半壁江山,去年,建成寄宿制学校46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312项,9个县级医院和56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6万人。
“去年,我动了一次手术,花了2.2万多元,没想到因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县里给他报销了1.2万多元。”刚刚出院的宕昌县理川镇蔡家四村村民蔡普德,逢人便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
今年,陇南市依然把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重点办好与民生密切相关的13件实事,力图让老百姓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养得起老。
老百姓说,陇南——这颗镶嵌在陇原大地上的绿宝石,正以它特有的光彩,散射出迷人的魅力。
这魅力就是,近山、亲水、透绿——这个人人都向往的理想之地,已成为陇南群众的美好家园;富庶、和谐、文化——这个千百年来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信念,已在陇南大地上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激情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