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川县一中校园)
2013年,天水市教育工作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质量、安全”三大主题,坚持“转作风、强基础,抓难点、求突破,提质量、上水平”,突出率先和领先的特色,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亮点纷呈,给这座历史古城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张家川一中校园一角)
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在“上好学”上破题
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我市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实际,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办法来率先破题,市政府在主城区无偿划拨教育用地70亩,计划投资1.2亿元,整体迁建市实验小学和市幼儿园,市政府计划投入1.56亿元,在麦积区渭北中学成立市一中分校区。为了确保三所优质学校的规模扩张,市委书记王锐在任市长期间,召开市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城区优质学校整体迁建事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维俊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麦积区政府与天水市第一中学联合举办天水市第一中学麦积校区和麦积区渭滨中学筹建工作。各县区也积极行动,秦州区无偿划拨土地,投资整体搬迁市三中;张川县投资约1.16亿元,无偿划拨土地454.7亩,对县城八所中小学按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进行了改造提升,并新建了阿阳中学和龙山镇西街小学(即8+2工程);秦安县投资1.8 亿元,无偿划拨土地468 亩,新建城区学校4所,改造学校5所,进一步优化了城区教育资源。
此外,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全市推广城乡联盟、捆绑式管理、一体化考核做法,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接,强校带弱校,同频共振,交流融合,共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为城镇学校减压也是该市今年的一大亮点。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所有新招聘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城区和川区学校富余教师一律实行到边远贫困山区学校支教,为城区学校新增班级配备了教师,为解决城区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减轻了压力,有效解决了农村薄弱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又使城区优质学校的大班额瘦身。

(全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座谈会)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内涵发展上发力
天水市教育局一年内先后召开了全市高中教育质量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报会和两次教育质量座谈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了《天水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以加强学校管理为抓手,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各县区从自身实际出发,抓载体、攻难点、补短板、创特色、求突破,秦州区制定城乡对口教育教研帮扶计划,麦积区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系列活动,甘谷县实施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清水县推行教师逐级分流机制等,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内涵发展。
最近,省教育厅通报了全省普通高中2014届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天水一中学生优秀率75.02%,优良率97.89%和平均分86.9,均列全省第一。该校已连续五年高中毕业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普通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文理二本上线8628人,上线率28.95%,比2012年高出4.10个百分点,其中应届生上线5144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增幅8.26%。

(秦州区人民路小学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稳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创新
2013年,天水市教育局把师德师风教育和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有机结合起来,为1200名中专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晋升了职称,其中专门为农村边远山区学校落实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指标70个。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34万平方米,建成周转宿舍926套。张川县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40多万元,为教师提供免费早餐,进行体检。清水县从2012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将全县中小学班主任津贴、边远学校教师津贴按地域条件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90元、120元,并对在农村工作15年以上的教师,办理了经济适用房、公租房补贴。秦安县积极探索教师管理新机制,创建陇城镇教育园,启动乡镇教师公寓楼建设,总投资3080万元,使全乡200多名小学教师全部集中食宿,上下学校车接送,实行学生不动教师动,优化配置了教师资源,使广大农村教师安下了心、扎下了根。

(天水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举办2013年校园招聘暨校企合作洽谈会)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坚持在重点领域突破
我市在发展职业教育上按照“扩总量、提质量、抓创新、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三大项工作,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加强市县两级政府统筹,打破行业和部门所有制界限,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资源整合工作,先后将天水师范和天水职专合并重组,成立了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将天水农校和清水县职教中心合并,整体提升了县域内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市卫校完成了整体搬迁新建,加快了标准化建设步伐;秦安将7所学校,武山、甘谷、麦积分别将4所整合。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统中职校由10年前的32所调整到现在的18所,校均规模由463人增加到2200人。2013年就完成中职招生16523人,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指标,任务完成率达109%。同时,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省、市技能大赛获奖率、三职生高考上线率、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市职校、市农校已成为国家级示范校;市卫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校;武山职专、秦安职专、麦积职专晋升为省级重点学校。该市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重大项目,总投资1.1亿元,依托省机电学院的机电数控基地、市职校的建筑与汽修实训基地、市农校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立了3个辐射陇东南的大型开放共享实训基地,3个开放共享基地已为县区职校的1159名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实现了职教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市紧贴“关中-天水经济区”主体功能和天水支柱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成立了天水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和天水旅游职教集团两个职教集团,两个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校企合作为集团内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校办工厂和共享实训基地为星火、锻压、风动等企业承担零部件加工业务,加快了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能力。

(我市取得全省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的承办权)
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深化上做文章
天水市承担了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等三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措施,确保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项目突出区域特色。围绕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初步建立了实训基地开放共享、推进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统筹招生、教师流动、服务区域经济等八个统筹机制,等八个统筹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开办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对接,上岗和上课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项目通过设立市县校三级平台,基本确立了“为了学习,为了人的发展”的科学公正的义务教育语文质量标准与评价办法研发理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项目已完成初稿,并通过教育部专家审定。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项目载体丰富。建立了阳光体育市、县、校“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多部门联动协作体系、监督评价激励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竞赛体系、舆论宣传体系等“六个体系”建设,全市第一批申报试点项目的学校达到88所,各试点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连续三年被省校足办评为“全省足球最佳布局城市;组织参加了全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并成功申办全省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的承办权。初步形成了“人人有体育艺术项目、班班有体育艺术活动、校校有体育艺术特色”的良好格局,三个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秦州区藉口学区何家窑教学点教师正在利用数字教学资源讲课)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用”字上出成果
天水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管理、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并创出了经验,去年在着力抓好信息技术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应用实践活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和“远教”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今年还在两区五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601个教学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每个教学点配备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使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学点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陈旧的问题,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了。天水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五十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