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学,走质量建校之路——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发展纪实(中)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办学理念,而反映一所大学生命力属性的便是它的特色。在”地球村”时代,一所高等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果不融入国际化的潮流,那这所学校将不会有茁壮成长和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通过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的办学之路。 在这种远大目标的支撑下,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投资近1.2亿元,对办学基础条件进行了一番翻天覆地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原有旧中专的面貌,一个新型的、生活学习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独立学院屹立在兰州黄河之滨。 王瑞祥院长说:“未来几年,除了抓建设、重管理、促就业,学院的主要工作将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来展开,这是学院的基础性和生命线工程。”
抓好学科及专业建设
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构筑学院优势学科专业群。截止2008年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专业达到25个,含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四大学科门类。 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有力的发展。本着“与母体学校互补、教学必需、成本经济、特色鲜明、利于达标”的原则,学院从2005年起分轻重缓急,加快了实验室建设步伐。目前,先后投资近三千万元,已建成可满足7000人需求的物理、化学、计算机、电工电子、语音等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建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自动化、工程测量、ATM、网络中心等实验室; 与此同时,特别是从2008年起,学院加快进行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甘肃省工程测绘院”、“兰州电机厂”、“白银市动力公司”、“河南省洛阳市第一拖拖拉机厂”、“深圳亿利达”、“浙江永嘉县科技局”等多个学生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成,对我院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动手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本着“发展自有教师、用好母体教师、选聘社会兼职教师”的原则,自2005年起连续招聘了英语、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土木、化工、自动化、电气、经管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近百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近40%,先后新建了12个教研室。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岗前和岗中培训、上岗资格认定、继续教育、导师制等一系列制度。经过严格培训,90%的青年教师已走向讲台,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反映良好,确保了教学秩序的稳定。 几年来,学院已投资600余万元购买图书和建设新型、现代舒适的阅览室,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分类开架阅览室,用于教师、学生查阅学习资料,为师生创造了优雅、宁静、高效、便捷的新型学习环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办学的依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学院根据专职教师多数是年轻人的特点,制定了一试讲、二学习、三培养、四评教、五检查的制度和开展本科教学研究激励机制。 据介绍,所谓一试讲,即新教师必须经过三次试讲,合格后方可确认为有教师资格;二学习,凡是新来的教师,必须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条例”、“教书育人守则”、“课堂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授课等学习。三培养,指学院聘请并安排学术造诣深、师德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培养,开展听课、助教培养;四评教,就是组织教研室听课评教、专家督导评教、学生评教;五检查,即定期进行教案、教学日志、课程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检查。 学院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了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 为了促进学院的教学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建立了教学研究激励机制。学院设立了教学研究基金,出台了《教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据介绍,近两年学院完成了本科“高等数学题库建设”、编写了本科教材二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一个认真研究教学、努力学习业务的好风气悄然形成。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肩负的神圣使命。随着创新型经济社会建设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时代赋予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学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输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院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探索适合学院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自有的一套具有特色的培养之路。 为此,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进行了以下模式的试点—— 其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据介绍,学院与深圳亿利达公司等共同实施“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温州市永嘉县泵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共同实施“阀门设计与制造”项目化教学模式。共有54名学生参加此类培养模式,其中43名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09届11名学生正在培养。 其二,“3+2”专升本留俄模式。学院有19名学生通过审查,符合条件,已赴俄罗斯(南俄国立工业大学)留学,学习状况良好。 其三,重点大学委托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内重点大学达成协议,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近年来学院共选派84名学生,送往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大学学习,目前学习状况良好。 其四,学院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模式。 其五,学院与马来西亚林登学院共同进行“1+3本科学士课程联合办学”、“4+2硕士课程联合办学”。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作为一个新生的独立学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贯彻其办学理念、实现培养目标、严谨规范教学的关键。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管理层深入研究学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学院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三大体系,使得教学秩序稳定,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也日趋规范,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其次,完善招生管理制度,规范招生工作。在招生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学院也是不断完善和充实相关条例。据介绍,四年来学院共招新生7289名,每年均圆满完成计划招生数,未出现一例差错;每年生源质量均处在全省五所独立学院前茅,尤其是在2008年招生中,甘肃省生源质量有了质的突变,第一次实现了录取分数超过甘肃省参考分数线、第一次实现了所招新生均为第一志愿者。 第三,完善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有效服务于教学。为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教学条件改善。由于在校生增速快,教学设施使用频率大,教学硬件条件紧缺,学院及时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设施管理制度”体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需要,创造了优美、洁净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服务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在教育界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但如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仍然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工作中,实施教学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总结经验,初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的专家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学生网络评教、教学意见信息反馈等有效的七过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使教学质量、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将繁琐复杂的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细节。比如,从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教师认定、教材选用、成绩分析、教学意见反馈及纠偏效果检查等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 目前,学院“七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全面展开,覆盖了全部教学环节,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正日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管理,设置了教学督导办公室,制订并坚持实施了教学督导工作职责。 学院还采取了一系列其他的措施,如重点抓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毕业设计(论文)三大环节;如督导团成员主动与授课教师当面交换意见,及时反馈,提高了督导效果;在毕业设计督导中增设了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检查书,真实反映了教师指导效果和学生的执行情况。
切实规范教学管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目前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尚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采取“用足母体学校资源、加快发展自有教师,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管理模式。 比如基础课和基础试验、部分专业基础课由学院专职教师承担,专业课、专业试验、实践课由母体学校教师承担,保证了每学期近1700名学生、80余个试验、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在紧张有序的运行中得到了落实和实施。 与此同时,学院还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前期准备工作。每学期母体学校教师约170余名承担各类课程,紧紧抓住“教师、教材、时间”三个重要环节,实施排、调、比、信四项工作制度。其中,以书信的形式告知每位任课教师学院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期望,形式新颖,得到了任课教师的赞扬。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每学年近3500名学生要进行各类实践教学学习,为稳步实施、确保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实践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制度”、 “实践教学检查制度”等制度,实施前深入了解授课安排、授课地点、认真核算各项费用;实施中全面检查执行效果、问卷调查学生意见,一改以往实习就是参观的错误认识,使得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完整充实、进行时段合理、经费使用准确。 第三,规范教学行为。比如,对专职教师,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对聘用教师,加强了过程监控和信息的反馈,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及时解决,建立了教学评教制度,合理选择使用外聘教师。这些措施的实施,规范了教师的授课行为,保证了教学效果。 第四,不断加强考务管理。制定了系统的“考务工作内业管理工作规范”、各种考试均使用“考试管理工作流程”;建立了“一日教学检查”制度,并坚持执行这一制度;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认真听取学生反映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