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们该去哪里?
——关注金融危机下我市大学生就业现状

胡丽霞 王晓馨文/图
距离大学生毕业尚有数月,然而曾经平静的大学校园里却早已充满烦躁和喧嚣,“前景堪忧,何去何从”的悲观情绪在整个校园里弥漫着。昔日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们在就业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像集体迁徙的候鸟从一个城市急急地赶往另一个城市谋求一份聊以生存的职业。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不再意气风发,他们年轻的脸上带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沧桑与无奈。挺直的腰背在一次次求职的失败中弯曲而疲惫。他们抑郁的眼神和沉重的叹息,让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变得沉重而让人窒息。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陈旧的话题,在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更是雪上加霜,让本来不景气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冷清。
还有两个多月,大学生就要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然而,在这场经济严冬中,我市的大学生将如何迈出人生第一步?就业,我们政府部门和学生又将如何面对?成为人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就业寒冬: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人,较2008年增加52万人,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在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同样,省内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省人事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10万人,其中省内高校8.5万人,省外高校甘肃籍返回报到的约1.5万人,加上历年沉淀未就业的毕业生6.8万人,合计将有16.8万名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人数创历史新高。这其中,仅天水市籍及天水市高校毕业生就达13000余人。
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庞大数字,另一方面却是劳动力需求的锐减。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曾经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些受波及的企业也减员增效,原定的用工计划不断缩水,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劳动力需求的突然减少,使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加剧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矛盾。
不无例外,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我市经济运行困难也明显增加,一些大中型企业外贸收入大幅减少,部分企业限产,进而造成就业岗位流失;此外,原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也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寒潮,莘莘学子绝望地发问: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今年毕业的蔡文惠是天水师范学校的外语系学生。从去年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她就开始着手找工作,跑了无数人才市场,甚至去深圳、跑兰州,可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无奈地告诉记者:“和上届的师兄师姐们相比,我们简直太不幸了。招聘的企业少了,工作岗位也少了。招聘会不但少了,就业岗位还不尽如人意。”如今,疲惫不堪的她准备继续上本科,她说经过无数次的招聘,她也在努力适应着社会现关,她已经做好将来本科毕业后去农村学校代课的准备。
相比蔡文惠,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关东芳就幸运多了。她是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学生,家在白银。她告诉记者,她准备回白银参加“三支一扶”的考试,家里人已经在为她的工作跑关系,即使如此她仍然很担心,现在的她不敢睡懒觉,甚至不敢逛街,天天抱着书本去上自习。关东芳说,现在的竞争压力太大了,她们班就有好多同学准备参加这种考试,稍有懈怠就会被淘汰,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因为找不到工作,兰州商学院毕业的王芳回到天水准备自己创业,她虽然曾经雄心勃勃,可面对巨额的创业资金,又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她告诉记者:“就业难,创业更难。创业需要大笔资金,读大学已经花了不少钱,实在不好伸手向家里要了;再说,学生毕竟缺乏社会阅历,更谈不上必需的市场经验,虽然有满腔热情,可如何创业、创什么业,心里其实非常茫然。”
无奈面对:我们还得生存
2008年1月至4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Universum公司联合对2008年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42.4%的人毕业后想进入外企工作,想去国企的人为19.2%,有13.4%的人想去政府部门工作,希望自主创业的仅占6.3%。同年11月下旬,《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又通过腾讯教育频道进行了一项专门针对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的调查,此次的调查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想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20.8%,在国企工作的有20.3%,选择外企的仅有18%。而“自主创业”成了这届大学生的首选,有21.6%的人选择此项。不到半年的时间,学生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趋向理性。而从记者对我市大学生的采访来看,我市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在逐渐接近现实,就业的薪酬也在逐渐放低。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不管怎样,我们还得生存。
姜楠兵,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东北大男孩。就读于天水师院经管学院。对于金融危机,学习经济的他最有切身感受。但他对就业很乐观,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他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学习经济,是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有一份体面、高收入的工作,但事随境迁,大环境变化了,自己的目标也就得相应地改变。本来所学的专业只能进金融行业,可现在只要有自己适合工作就可以。
“等有了工作经验,等金融危机过去了,我们还有机会。大学生就业确实很难,可光着急也没用,还是保持平稳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比较重要。”姜楠兵对自己充满信心。
今年七月份将从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天水籍姑娘张雅莉心态和姜楠兵一样。性格开朗活泼的她在上研究生前曾在南方一个比较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工资待遇都很不错,但恋家的她最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选择了继续求学。乐观的张雅莉曾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自己的能力将来在家乡就业应该没有问题。然而,她很不幸,还没毕业就赶上了突发的金融危机。原本打算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的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妥协了。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参加完中国银行在甘肃的考试,她说她已经参加了无数次招聘会,但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最终失望而归。她说现在只要有个合适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满意了。
“先工作,再就业嘛。”张雅莉无奈地说,“我相信金融危机阴霾总会过去,终有云开日出的一天。”张雅莉对明天依然充满信心。
解决就业:还需要继续努力
虽然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此次金融危机的“伴生品”。早在2003年,当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踏入社会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开始初步显现。此后,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日趋增大。时至今日,“就业难”现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本、专科生层面,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也不同程度受到波及。
对此,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罪在了大学扩招上。然而,对这点许多权威人士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是迟早的事情,它是社会弊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首要是当前国内产业结构失衡。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工业飞速发展,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反应在劳动力需求上,则表现为“白领”型岗位需求不足,“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现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加吃香的就业“怪圈”。其次,从这些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难也反应了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受商业利益驱使,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大量开设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致使部分专业点过多过滥,远远超出了社会需求。此外,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工作能力欠佳等都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积重难返的重大世界性课题,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因此任重而道远,还需各个部门继续努力。
社会关注:希望和梦想仍将延续
虽然,解决就业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也不必太过悲观,就业难,并不代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况且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这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化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力促经济平稳运行。如中组部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团中央加大了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学期间的贷款;军队征兵也加大了大学生入伍的比例。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7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对此,我市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记者从市人事局了解到,为了帮助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市上决定重点对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并对回我市的毕业生,热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户口落报等系列化服务,特别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重点实施就业能力培训、向用人单位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确保就业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同时,将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大基层就业力度,围绕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市人事局在我市现紧缺的编制资源中挤出470个行政事业岗位,同时精心组织各种大型招聘会,引导学生到企业就职,并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但仅有社会和政府的帮助是不够的,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应对,主动出击。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学生还没有真正转变就业观念,天水师院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曾这样对记者抱怨:“好歹是个大学生,总不能干农民工的工作吧。”而有这种思想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市从事就业安置工作的专业人士表示,大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找准定位,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特别是金融、房地产专业的毕业生,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学生要客观评价自己,低姿态求职择业,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同时,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