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西北师大被SCIE收录论文170篇,居全国高校第八十一位、师范院校第九位。被SCI收录109篇。论文的质量稳步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论文有71篇、2.0以上的论文有30篇、3.0以上的论文有7篇;物电学院薛具奎教授的科研成果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该刊物现为国际上最权威的物理学类期刊,2007年影响因子为6.944,这是学校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标志性、高水平研究成果。2008年,西北师大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获准项目数量、经费和级别创学校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30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稳定、培养和吸收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先后于1991年底、2001年6月和2006年底组织召开了三次师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师资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数量明显增加,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西北师大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和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30年来,西北师大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非常显著:专任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从1980年的699人增加到现在的1226人,净增527人;教授从1980年的32名增加到现在的220名,增加了6.8倍;副高以上教师从1980年的126名增加到现在的600名,增加了4.8倍;平均年龄从1980年的54.3岁下降到2008年的39岁,下降了15岁;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从1990年的5人(占教师总数的0.5%),增加到现在的256人(占教师总数的21%),具有硕士学位的从1990年的2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增加到现在的584人(占教师总数的48%)。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49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6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几何增长的需要,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从以传统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设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贡献度和社会声誉的发展需要。
———30年来,学校坚持服务西部,引领和带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建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由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西北师范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专门为西北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水平师资。1986年,根据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精神,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02年6月,教育部批复学校,将“民培中心”招生范围扩大到西部11省区。
多年来,学校利用丰厚的教师教育资源优势,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培训了各类少数民族人才近30000名。新中国第一位藏族教育学博士巴登尼玛就是学校自己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位裕固族女博士安雪慧也是由西北师大完成本科和硕士培养后输送的。1999年,学校在原民族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成立后,积极引领和带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有效地指导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民族师资培养教学实践,已在夏河、天祝、平凉、临夏等地建立了包括民族高等教育、藏汉双语师资培训、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等在内的20个民族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和教学试验示范区。同时,针对甘南、临夏、平凉、天祝等地区和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举办2000多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和2000多名骨干教师的培训,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基础教育实践,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学校在多年的民族教育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和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新模式,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受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办学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30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与交流更加紧密,办学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渠道,加强学术上的高水平对话和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寻求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稳定、全面、长期的合作关系。30年来,学校聘用了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德国、瑞士、挪威、泰国、乌克兰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长、短期外籍教师、专家共500余人次,接待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及留学生等累计达4221人次。同时,为进一步开阔视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西北师大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派出1300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或从事其他学术活动,几乎涉及到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和管理领域。
1983年,西北师大原校长李秉德教授和美国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校长詹姆斯博士签订了《西北师范学院和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书》,这是西北师大与国外大学签订的第一份合作协议书。此后,西北师大还与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文教大学、美国西南巴普蒂斯特大学、休斯顿社区大学、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东施图劳斯堡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及美国西北华美环保学会、奥地利约瑟夫·海顿音乐学院、乌克兰国立顿涅茨克大学、罗马尼亚阿尔巴·尤利亚1918.12.1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土耳其法蒂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文化、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1983年学校招收两名日本留学生来历史系学习之后,陆续有来自土耳其、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也门、新西兰、俄罗斯、蒙古、马里、加拿大、巴林、贝宁、肯尼亚、尼日利亚、墨西哥、洪都拉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次来西北师大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重要学术会议100多次,其中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2007年11月,甘肃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在西北师大成立。西北师大先后为新加坡、苏丹、埃及、津巴布韦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70余名,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2008年2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西北师大与苏丹喀土穆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8年3月,西北师大被教育部批准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院校。
———30年来,学校坚持抢抓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以及教学辅助和教职工住宅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完成各类建筑项目100多项,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与1978年前的5万平方米相比,翻了10倍之多,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在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各类项目16项,建筑面积14375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4674.42万元,占全部投资的51.96%。陆续建成的田家炳教育书院教学大楼、敦煌艺术学院教学群楼、综合实验楼群、第十教学楼及体育艺术楼等教学科研建筑设计新颖、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经济适用,大多已成为学校乃至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使办学的硬件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辅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各类项目29项,建筑面积102032平方米,累计投资8654.85万元,占全部投资的18.2%。先后完成新图书馆、邵逸夫图书馆、风雨操场、器械体操馆、博物馆、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西区燃气锅炉房等一系列建设工程项目,基本解决了师生的切身难题,提升了教学环境品位和空间;在教职工住宅建设方面,完成住宅项目45项,累计投资13009.79万元,建筑面积201293平方米,占总投资的27.39%。截至目前,学校在校本部建设职工住宅楼45栋,安宁科教城7栋,极大地缓解了教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在环境治理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各类项目9项,累计投资1151.43万元,占总投资2.42%。相继完成艺苑广场、青年广场、云庭园广场的修建和学术报告厅、理科楼门厅等一系列工程改造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修养生息场所短缺的问题,治理并改善了学校的周边环境。
2005年底,学校党委正式启动新校区建设工程,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征得新校区429亩,拟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1800亩。新校区可研、立项、规划工作已经完成,4.5亿元的新校区建设资金银行贷款正式启用,新校区开始进入正式建设阶段。建成后的新校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建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从而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基教授告诉记者,西北师范大学30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开放30年,是西北师范大学浴火重生、走向辉煌的30年,是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30年,是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30年,是提升实力、服务社会的30年。回顾西北师范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雨历程,有艰难曲折,有奋发图强,也有成就和辉煌。这既是我们师大人30年如一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结果,更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重大成果。虽然我们的事业正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蓬勃发展,但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观西北师范大学的现状,我们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充分地、深刻地认识到了制约影响今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改革发展上。决心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省委提出的“四抓三支撑”战略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坚持办学讲规律、治校讲方略、运行讲规则、工作讲效率、发展讲科学的整体思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办学定位和目标,坚定信心和勇气,完善发展规划,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服务功能,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思想有解放、方式有创新、工作有突破,通过全校上下坚持不懈的奋斗,努力开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